過去的經驗裡,運動內衣是比較少被關注的,不論是男、女體育老師,都很可能還不知道如何開啟這個話題。這應該是多數體育老師都面臨的困擾,但我們還是要持續努力,用學生和教師都舒服的方式,一步步打造更安全、具包容性的運動教育空間。

(照片出處:Unsplash)

為了了解考古學的內容──人類的社會生活,我們需要學習許多理論知識與方法技術,包含為了獲取材料而進行的田野及取樣方法,以及對空間、器物的分析等。操作方式雖然講求科學原則,要能經得起檢驗,但最終目的仍是對人類本身的關懷,並期望透過對古代社會、環境的探索,增進我們理解現代社會何以如此。

原刊於《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期

以上三位優秀女性的故事以及我個人的經驗,顯示在一個父權為大的家庭或社會,父親的觀念對女孩子的成長是多麼重要,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似乎依然如此,而「教育」永遠是女性獨立自主的不二法寶。

有些課程可以遠距,讀書會、舞蹈、手工等等,可是,就像是線上廚藝教學那樣,有些眉角,還是要當面互動,才容易突破瓶頸。有些課程遠距會有難度,像是實驗課,大部分人家沒有那些器材,不管老師直播多賣力,很難要學生在家裡也同步進行。加上家長也很難去採買那些器材。需要動手實驗的科學教育怎麼辦呢?

幾十年後,回頭想想當年爆掉的大學聯考,我慶幸自己當年考差了!這個失敗讓我跌到心情的山谷下,也讓我自覺得不如人,還好當年年輕、沒太多人注意自己,我可以慢慢地學著靠自己的能力再次爬山。

當主編邀稿,希望我寫一篇文章說說「如何界定自己的成功」,因為主編看到有文章在談,女科學家通常比較不會正面直接的說自己的貢獻,所以想聽聽幾位女科技人的看法。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在我的心願單裡,好像從來沒有出現「成功」這兩個字,我只想走上一段「理想的旅程」。

更多文章:

期數
標題
作者
薛文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師學會女性工程師委員會主委
楊婉婷|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輔修大氣科學系
陳宜欣|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Blog「教書匠的夢想」作者
徐芳姿|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
口述 Dr. Christine Tippettr 撰稿 彭郁珊|國立屏東大學 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研究所
陳宜欣 國立清華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副教授
郭葉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賴衣琳|陽明大學護理系二年級
郭葉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劉佳兒|工研院材化所 儲能組資深研究員
蔡惠婷|曾任國小教師、新竹市東區議員參選人
林家如|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共同發起人
郭葉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小龜老師|昆蟲學學士碩士、自然生態講師
劉珊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生、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科學學習中心 實驗組
楊悠娟|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副教授
潘瑋|前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系 助理教授
郭葉珍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副教授
趙奕姼 | 中央研究院 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白曛綾|國立交通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教授兼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