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女孩(Codegirl):女科技人導管的開源之道 精選

2017.07.12   黃于玲|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系 助理教授
刊載於專欄 教育

在上性別主題的社會學課堂上,我喜歡用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在2014的一篇文章裡的圖示,讓同學猜謎。

 

 

這個圖顯示了從1970年到2010年美國女大學生主修醫學、法學、物理學以及電腦科學的比例。四個主修人數都逐年上升,唯有電腦科學從1984年的最高點37%,開始下滑至2010年的18%。為什麼?撰文記者Steven Henn也沒有標準答案,但他提出可能的因素之一:1980年代是個人電腦開始進入家庭,並且被行銷成男孩玩具的時期,增加了男孩接觸電腦與程式的機會。個人電腦的普及,影響了大學部電腦科學課程設計,預設學生有使用電腦的經驗。這個具有性別偏誤的預設,導致那些有興趣但是進大學前較少接觸電腦與程式的女孩,需要更多的信心與努力,才能進入與留在電腦科學。二十年後,電腦科學如何鼓勵女孩進入這個領域呢?根據Henn的調查,包含Harvey Mudd College等十五所大學的電腦科學系所,開始調整課程,將入門課程分成已有基礎班與完全新手班,減少新進入這個領域者的挫折,果然增加了女同學選課的比例。

另一種課程改革的做法就是拉近科學與學生的生命經驗,也就是所謂的「接地氣」。除了上期陳明秀老師的文章,也讓我想到最近看的紀錄片《寫程式的女孩》(Codegirl,2015,導演Lesley Chiclott),拍攝Technovation鼓勵高中女孩對電腦科學的興趣與實作的真實故事。Technovation是位於舊金山的非營利組織,希望能透過應用軟體App競賽,引領各國10到18歲女學生進入科技人的世界。參與方式是讓各團隊從每年年初開始,進行三個月、配有導師的線上學習課程。在這過程中,團隊除了學習開發App的技術外,更重要的是去找出自己社區需要解決的問題,並就此設計出一款可以改善這個問題的App,也會涉獵如何行銷App的知識與技巧,在四月底提交計畫書。透過兩個階段的評選,最後的決賽團隊將受邀到舊金山參加八月的World Pitch Summit,全球冠軍團隊將獲得一萬美金獎金進行後續的App開發與行銷。

《寫程式的女孩》記錄2015年競賽的過程。當年有超過五千名、來自六十個國家的女學生參與,從300隊中選出44對進入複賽,最後有六隊進入決賽。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來自印度、墨西哥、奈及利亞、美國的女孩們在討論社區裡的問題、設計App功能介面、與導師會面討論時的那一雙雙閃亮的眼神與不斷敲打鍵盤的靈巧雙手,共同交織成一個個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

另外一段有趣的內容是美國麻州的高中女生討論著美國團隊與國際團隊關切議題的差異。她們談到開發中國家團隊想要處理的多是社區的健康、衛生、環境議題(水污染、缺水、廢棄物惡化環境衛生),相較於美國團隊較多是關注教育學習的動機與社群連結,前者的確是更急切與重要的需求,也比較容易得到評審的青睞。不過這一點也不影響這些女孩努力推出自己社區需要的App的熱情。我不禁想著,這個賽事默默地培養出對其他國家團隊議題的觀察與理解,或許正是台灣教學現場喊翻天的「國際觀」。

加州的Psych-O’s團隊,想要成為社區非政府組織與學生志工間的媒合平台;麻州的Ameka團隊的App可以自我測試平衡感、反應速度、注意力,減少青少年酒駕;墨西哥的Tech Voca團隊希望能協助家暴受害者透過App了解自己的處境,進而尋求幫助;巴西的Portmund開發的App可以透過動畫教導小朋友節能減碳;摩爾多瓦共和國的女同學設計的App可以幫助使用者找到社區清潔的水井……在觀看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我開始明白之前從文獻或報導中讀到的觀察:當工程相關科系的課程改革加進活用知識解決社區問題的面向後,常會吸引更多女學生選修。在電腦科學亦然。《寫程式的女孩》讓我們看到吸引女孩投入科技行列的動機可以如何操作,也得到令人振奮的回響。台灣女科技人才導管如何開源與防漏,值得我們在不同學習階段與場域,共同進行更多的創想與嘗試!

4492 最後修改於 %2017.%07.%12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