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選擇文組,大學讀的是新聞系,這是多數文組女生會選的路,老實說我也沒想過自己後來會跨領域至理組。雖然我是文組學生,但不代表我不能同時對科學感興趣吧!對天氣變化、氣候變遷一直有興趣的我,決定先從修課與學分學程開始,看看自己適不適合這個專業,畢竟有興趣與擅長是兩回事。由於本科系課業繁重,還需要實習,加上大氣系是理學院的系所,如果我選擇多元學習,勢必會碰上我較不擅長的數理科目,所以我始終不敢遞交輔系申請書。我忘記是在哪裡看過這句話,「如果你想做一件事猶豫一年以上,那就去做吧!」,兩年的時間讓我確認自己是確實喜歡這門領域後,也做好了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更努力的準備,最終就決定了輔系。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常看到理工科系學生跨領域至文組,因為他們有相對的優勢,不管是對科學知識上的理解,亦是空間與邏輯的思維。對文組學生來說,上大學後的數理課程比例大幅降低,所以他們要轉至理工科系的門檻就會提高,因為必須要再拾回高中數理課程的記憶,或是與低年級學生從頭學起。而我就是那個後者,大二下學期決定要輔系後,利用暑假兩個月暑修了微積分課程、大三的我再與大二的學弟妹一起上工程數學課,以這樣的方式來補足我的不足之處。
因為跨領域跨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學習跟本科系較無關的知識,所以我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趕上大家。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是基本,也常常跟老師預約時間請教我不懂的地方,也因為起跑點與大家不同,我有時會連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不過很幸運的,我遇到的老師都會細心講解,面對一個外系生,又是文組學生,他們會慢慢的解答我的疑惑,讓我能繼續學習下去。
對大氣系同學來說,他們第一次看到我也會感到驚訝,訝異我的科系、訝異我為何而來,不過久了之後也習慣了課堂上的這位「外系女生」。我除了會請教老師問題,也會與同學討論不懂的地方,或許因為老師與同學的幫助,加深了我的學習動力。雖然我科學知識或數理理解有時不如大氣系同學,可是我善用自己新聞系的背景,在課堂報告中佔有一定的優勢。投影片美編、剪輯作品與口語表達能力是我可以與其他同學分享的,透過同學間彼此互相合作,我們也從各自身上學習許多。
新聞系女多男寡,男女比例約2:8,與理組的大氣系佔比恰好相反。也許我們早已習慣了「男理工、女人文」的刻板印象,所以當成為班上少數性別族群時就會特別顯眼。我剛從女性居多的新聞系,來到男性佔多數的大氣系時,有些許不習慣,或許是因為性別、又或許是因為文組。傳統上認為性別與學科領域有極大關連,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少數群體會受到較多注視,所以他們在課堂上就顯得比較靦腆,就自身經歷來說,我看到的新聞系男生與大氣系女生上課就會稍微低調些。現在回想,當時除了我不習慣理工科系的上課環境,我想大氣系的男同學應該更不習慣我吧!新聞系的學生可能因為科系特色,個性都稍嫌活潑了點,再加上男女比例差異,所以可以明顯感受到兩系課堂氣氛與學習環境的不同,不過這個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剛好我兩種都體驗到罷了。
女性為什麼不能喜歡科學?文組為什麼不能跨域到理組?又或許這兩者邊界越來越模糊了!念文組的不一定數理很差、念理組的不一定不會背書,現在的高中生文科理科都需要學,本質上差別不大,大學科系只是他們在現有的選項中,選擇一個「相對」喜愛的專業,然而喜愛跟興趣可以有很多,喜愛跟興趣差異也可以很大,就像我一樣,對傳播領域跟大氣科學都有興趣,我只是在這當中,先選擇了相對喜愛的傳播領域。我後來認為其實文科也可以結合理科,這個思想一直伴我前行,在後期的許多報導以及論文中,我加入許多科學相關知識,增加文章報導的廣度及深度。很慶幸當時勇敢跨出這一步,跨域的這段旅程很奇妙也很特別,雖然與傳統觀念千差萬別,但沒有什麼不可能或不可以,如果你是一個對科學有興趣的文科生,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我的建議是果斷去做吧!利用你學校、手邊資源以及師長的幫助努力嘗試看看,或許失敗了你會失望,又或許你會發現理科並不是你想的那麼困難,但如果不去嘗試,你不會知道結果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