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一雙弟妹。由於父母親只有小學學歷,自有記憶以來就常聽母親說:「你自己在學校要認真學習,不懂的話就去問老師,我們夫妻倆不會讀書,只有小學學歷,也不知道怎麼教你功課。」因此我從小養成無論哪一科的學校作業都靠自己完成的能力,不懂就想盡辦法問老師、問同學,直到問懂為止。現在回頭想想,或許正因如此,養成日後我在面對各項學習的時候都全力以赴,沒有因生理性別的刻板印象而受到拘束。不論文科還是理科,竭盡所能解決問題就對了!
好勝造就成長
小時因為功課比弟弟好,時常聽到長輩們說「豬無肥,去肥著狗」(台語)這樣重男輕女的話語,內心難免憤恨不平,為何只有男孩才備受期待呢?也許自己本來就是好勝心強,無法接受「只有男生才可以做,女生不可以做」這樣的理由,所以偏想挑戰、證明自己的能力並不因性別而有不及之處,因此不論是學科的學習,或是運動競賽,我都是盡全力達到令自己感到滿意的狀態,也讓自己愈加成長。
中文系資訊組
向別人自我介紹時我常說自己是「中文系資訊組」,大家眼睛都會為之一亮,好奇地問這是怎樣的科系?都學些什麼?高中時只是因為當時好友們幾乎都選社會組,所以我也選了社會組。大學時考上了屏東教大語文教育學系,也就是現在的中文系。平常學的是說文解字、詩詞賞析、老莊哲學這類與科技距離遙遠的課程。
大學住宿期間,宿舍樓友們常會遇到網路斷網、電腦當機、中毒等疑難雜症,看到同學們有男友的call男友來幫忙,沒男友的申請等待宿網經理來維修,或是直接送校外的廠商修理,通常要經歷漫長等待,而且所費不貲。當時我想如果我也能幫上忙就可以讓大家省下許多寶貴的金錢與時間,因此日後只要聽到有同學的電腦或網路需要維修,我總是自告奮勇免費協助。藉由網路資訊吸收別人的經驗也學習解決方法,透過一次次地義務幫忙也慢慢累積了自己電腦維修的經驗和功力。同棟的宿員們只要有電腦問題就會來請我協助,也因此我總是自嘲自己是中文系資訊組。用時下的流行語來說,我就是那個被中文系耽誤的工程師,哈哈!
機器人教學者
現在國小的學習環境非常多元,尤其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各個學校無不搬出十八般武藝,規劃各種領域的課程,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可以擁有多元嘗試的機會。投身教育界後我也一樣秉持著多元學習的教育理念。
生命總是充滿意外與驚喜,大學畢業後,我到屏東偏鄉的一所小學──同安國小擔任代理教師,原本以為自己會像一般的國小老師那樣教教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學科,但因為同安國小讓我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當時學校正好在發展智慧機器人課程,我看著領頭的主任進行各項機器人教學,覺得十分有趣,想說自己也來嘗試看看,結果就一試成主顧,一頭栽進程式教學設計的領域,肩負起建置全校機器人課程的重任。學生們自一年級開始學習積木結構的課程、中年級之後再導入程式設計、等上了高年級後便有專題課程,讓學生運用在中低年級時習得的結構與程式知識來嘗試解決問題。
在課程初期,也曾有老師和家長質疑「女孩對機器人課程會有興趣嗎?」、「機器人課程應該是給男孩上的吧?」、「不需要全校都上這份課程吧」......等各式各樣性別刻板印象造成的疑問,然而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所堅持。透過機器人課程我們想讓孩子學習的是邏輯思考、與問題解決的上位概念,不應聚焦於教學工具而刻意做性別篩選,反倒模糊了課程能帶給學生的知識與技術。學校的機器人課程規劃並非只是冰冷的結構和程式,而是能夠結合生活中各項領域,如音樂、美術等各種生活情境的課程,讓孩子藉此自我探索。如何將課程設計成每個學生都喜歡、如何上得男孩女孩都感興趣,則是教育者的專業。
跳脫性別框架找出自我價值
我認為人生而平等,不應受性別而局限了生命的格局,每個人都應該多元嘗試與學習,不論嘗試的結果好壞,你都是贏家。因為只有更了解自己的長處以及喜好,才更能往自已擅長的方向去專研與發揮。尤其是在尚未出社會前的學生時代,政府及學校都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機會和資源,更能盡情地放手進行跨領域學習、與多元探索。
身為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更應跳脫性別窠臼,引導孩子思考、發現自己的才能,並精進且發揮所長為身處的團隊,或是將來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