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a Problem Solver

2017.02.15   趙奕姼 | 中央研究院 化學研究所 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教育
给本項目評分
(1 投票)

在各種聚會場合中談起教育,不論是來自業界或是學界的朋友,大家都有話要說。從教育的內容到制度,大家都有許多看不慣或是看不懂之處。在一次多半為教授的聚會中,我們問自己希望21世紀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入社會,結果大家寫出來的能力、心態與素養,如好奇心、獨立思考、溝通力、自主學習、樂於合作、積極、能解決問題、勇氣、嘗試、終身學習、利他、包容、系統思考、有公民道德等等等,琳琅滿目,而專業知識僅是其中的一項。那一晚對我們是一個震撼,因為在教學上,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只在思考如何餵給學生專業知識,不一定好好想過如何測試學生能否利用專業知識解決真實問題,遑論培養其他能力。每個人都覺得教育很重要,是人才培育的搖籃,是國之根本,但我們卻沒有讓教育發揮它該有的功能。



做為老百姓,我們大可以指責老師、學校、教育部、制度結構;做為老師,我們也可以等著教育行政體系做決定如何改革,讓老師可以好好教書,學生可以好好學習。大學可以指責中學教育抹煞學習熱情沒有培養能力,中學可以指責大學入學制度是始作俑者。但是只讓教育行政體系中少數人做決定,會不會走偏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我們憑什麼覺得改革真的會落實?什麼樣的大環境與價值觀才會讓變革落實呢?絕大多數的人等著別人先動,這樣的社會可以孕育出變革成功的大環境嗎?特別在這個多元意見齊鳴誰也不服誰的年代,要靠各種「長」字輩的人把事情搞定已經是不可能了。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努力,上下一起來,不只校長部長的職位不夠高,恐怕連總統、宗教領袖都不夠高,不足以擊破人心思維築起的各式高牆。舉目望去世界上許多地方鬧哄哄亂糟糟,其實不足為奇。光寄望「領袖」,罵光「執行者」,事情改變有限。如果只是繼續等待制度的改變,只會看到教育部長輪番上下台,換得比行政院長還快,然後我們繼續抱怨相同的問題。

所幸的是,捲起袖子想追求更好的教學的教育工作者,這三四年正從台灣各處冒了出來。以增進學生的學習意願、思辨能力、表達能力與合作能力為目的的各種草根力量已經動起來。這些社群以高中以下的老師為主,每個教學社群,都含納了許多並肩作戰的教育工作者。2014年教師節民間自辦的教師講習會,全台兩千多大中小學老師參加!這兩年寒暑假的講習會依然熱力不減。甚至連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的教育工作者都很羨慕台灣教育者由下而上的力量。

誠然,跟全台師生數比起來,嘗試突破教學盲點的老師與受到他們影響的學生還是少數,而且沒有行政體系的支持,這些老師同時要滿足傳統的考試價值與啟發學生的學習需求,非常辛苦。但是就在這一兩年,繼老師們的相互學習,大學以下的校長主任在行政與課程規劃上的共同學習成長,也開始萌芽,他們將會成為這些老師們的後盾以及引發更多老師教學熱情的引擎。少數跨校主管會議不再是如同政令宣導般地排定幾個人演講,然後大家排排坐在下面聽講,而是採取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己見與同儕激盪出更加進化的思維與作法的引導培力模式。就在2017年一月上旬,即將於二月擔任宜蘭教育處長的簡菲莉女士,已帶領宜蘭的國中小學校長彼此學習分享,就算在一般升學體制還沒有變動之前,他們也要找尋空間激發老師的理想性與行動,讓學生在學校得到更多的自我探索與成長。高雄市教育局也在一月上旬舉辦了當地高中每校四人(校長、主任、兩位課程規劃的核心老師)參加的課程地圖工作坊,一起探索激盪。我們一直希望學生有團隊工作、相互學習與支持的能力,現在我們終於看到「大人」們嘗試著身體力行。

高中以下對於教學方法與課程地圖的重新思考與想像,相信在不久以後會對大學產生影響。但在大學端還有其他非常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難題,例如如何改善重研究輕教學的現況、如何適度引進產業界的力量,讓培育人才的思考多元而豐富,讓這些腦力激盪從你我身邊開始吧!因為台灣需要有足夠多的人,願意看到社會上的系統問題與成因,一起動腦想辦法,並拉著更多人反思與改變心態,一起捲起袖子從自己身邊做起,嘗試大大小小的改變,因為各種尺度的教育問題真的是太多了。

當教育工作者漸漸摸索作出成績影響社會氛圍,讓大家看到變革的確有路可走;當做為社會大眾與家長的我們時時反思我們到底相信適性揚才,還是學歷至上;當業界當真思考如何與學界合作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相信教育當局會有更好的基礎去除目前「防弊重於興利」的規章制度。否則任何新的制度都可以淪落為說一套做一套,然後演變為越來越重防弊,越來越讓人窒息。問問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希望21世紀的教育培養出什麼樣的年輕人入社會,就讓我們試著身體力行吧!如果我們希望下一個世代起而行不怕挫折地解決問題,那我們自己呢?就得先成為一個願意嘗試解決問題的「大人」。

3386 最後修改於 %2017.%08.%01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