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女科技人大會」引領邁向「工作與生活共榮的職場」 精選

2023.01.15   程佳德整理、洪文玲校訂|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編輯部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圖:2022「女科技人大會」全體大合照。 圖:2022「女科技人大會」全體大合照。

2022年「女科技人大會」(2021 Women in Science & Technology Convention, Taiwan)於12月9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同時以實體/線上會議形式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邁向工作與生活共榮的新職場」。

(照片出處: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根據國科會的統計資料,不管是在STEM相關的教育現場、職場環境、領導力等,都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這不僅是台灣的問題,同時也是國際的問題。回應聯合國提出SDGs的性別平等目標,直接面對STEM領域職位越高女性越少的「管漏現象」,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延續2021年的結盟,與「中國工程師學會」、「中華民國光電學會」、「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中華民國分會」以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共同主辦,「2022女科技人大會」,及包含「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勞動部」以及四十九個工程與科技社群、公會、國際組織的協辦單位。

 

 

圖: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林滿玉理事長,開場演說。

(照片出處: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從個體到群體】-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林滿玉理事長

 

林理事長在開幕時,首先感謝與會貴賓、現場以及線上的參與者,再次介紹本次2022女科技人大會主題為「邁向工作與生活共榮的新職場」。現今世界受到疫情影響,台灣展現了對於疫情的應變能力,在這之中,女科技人也是一股重要的推動力量。

 

去年主題專注於「女科技人」個體,今年則拉入「職場」討論。因為根據調查,科技人及年輕學子最關心「工作」與「家庭」的平衡,這影響了優秀人才選擇職場的意願,因此創造性別、平等、多元、共榮、包容的職場環境將是重要的,也是今年大會特別邀請企業負責人、專家、學研機構主管一同關注的原因,希望藉此搜集專業經驗及有效的政策,期待特別來賓——范雲立委——向政府建言,讓政府及企業帶頭,打造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

 

最後,林理事長感謝國科會的補助,以及台積電、國泰金控、聯發科技、輝瑞、東生華製藥以及新元鋒精密公司的捐款。感謝大會工作團隊所有辛苦的工作人員,半年來的辛勞與合作。最後,感謝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創會會長吳嘉麗老師,為台灣女科技人社群以及台灣於國際的能見度所做的努力。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將會持續與國際連結,讓國際了解台灣對科技性別與平等的成果及努力。

 

 

圖:陽明交通大學 林奇宏校長,開場演說。

(照片出處: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重視女科技人】-陽明交通大學 林奇宏校長

 

林校長直言,過去對女科技人的理解顯然不太夠;從陽明醫學院一直到現在合校後的陽明交通大學,他一直都還覺得男性是弱勢,因為女性在學校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很令人敬畏,包括曾擔任過兩校校長的吳妍華等等,以及許多女教授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他認為,「重視女科技人」是一個態度上的轉變。

 

曾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的林校長,說明進入社會後,尤其參與公共服務的經驗,使他確實能感到社會各個角落存在著性別及認同的落差,因此接觸了「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時,感覺一定要盡點力。他指出,陽明大學在與交通大學合校前,是以女性為多;合校後,現階段學生與教師的男性比例是明顯居多的。在檢討學校師生性別比例後,他承諾將會繼續檢討行政團隊的男女比例,持續地改進,讓任何性別都能為才適用。

 

他特別讚揚及感謝陽明交通大學參與「2022女科技人大會」工作團隊的老師,以她們為榮。相信女科技人將會持續地活絡著各個場域,同時貢獻社會,貢獻大家所處的專業領域。

 

 

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吳政忠主委,擔任貴賓致詞

(照片出處: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打造支持性平的環境與科技】-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吳政忠主委

 

吳主委上台即打趣的說到,去年12月11日就約了今年要來女科技人大會,而今年也如期到場(全場掌聲)。主委特別提及2022年「台法科技獎」得主,同時也是「2022女科技人大會」的總幹事——冉曉雯教授;他認為這表示台灣女力受到逐漸受到正視;更期待在每一個工作環境裡,能將「性別平等」放在腦海裡,作為最重要的事情。

 

立法院有許多委員持續對國科會的性別政策持續給予鼓勵及鞭策,例如當天到場的范雲立委,尤其對改善女科技人的處境深刻投入。以國科會的立場上,將會持續地為性別平等更主動做,做更多!

 

吳主委最後說明,國科會未來四年的白皮書三大主軸,包含「前瞻創新、民主包容、韌性永續」,其下十大總目標的第一個,就是「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推動性別平權、普惠及適當科技」。同時也更加注重「人文與社會」領域,因為「創新」就來自我們的「生活」。

 

 

 

725 最後修改於 %2023.%0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