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性別框架,成為真正的自己-記2022IUPAP心得 精選

2023.01.15   陳俐吟|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會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年輕時,我曾認為這樣的會議與演講只是曲高和寡,但這些年來,才發現透過傾聽與了解的力量有多大,由同理所激起的覺察與思考,積沙成塔便能產生更廣泛的改變力量,成就更理想的未來。

(照片出處:Unsplash)

這些年有幸受邀協助科技部女性科技人才培育相關計畫,我得以用女科學家的身分到多所國中、高中去分享我的學思歷程。老實說,剛開始參與相關計畫時,我是在心中抱著一連串問號的:女科學家這個身分真的有這麼特殊嗎?為什麼值得我們去跟學生們分享我們的成長歷程?台灣在性別平權上面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不是已經很進步了嗎?為什麼需要去注意女性科技人才的培育? 

 

「因為妳是女生,所以妳應該…」、「因為妳是女生,所以妳不能…」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性別刻版印象困擾,不論是在高中時選類組志願、大學入學考試時選科系、研究所選專業領域時,我都是以自我的興趣決定,絲毫不覺得性別限制了我的選擇。也許是我特別幸運吧!我有幸成長於非常支持個別發展的家庭與環境中,不過當我查了一些相關資料後,我發現這可能不是我主觀的認知以致自我感覺良好: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在2021年所公布的性別不平等指數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性別平等位居全球第七名,亞洲第一名,因此台灣的確是性別平權做得相當好的國家了。

 

不過,在參與女性科技人才培育相關計畫的過程中,由於需要反思自我以準備相關的演講資料,也讓我有機會覺察當我隨著年歲漸長,人生開始不是只需考慮自己。當漸漸需要考慮身邊的人時,我的自我轉變及性別角色,在無形中開始加予我的框架:「當我博士畢業後進入科技業,我跟男友每日加班到深夜時,我開始思考若日後成家,如此相似的工作模式如何維繫一個家庭?」;「當我轉換職涯到南部工作也成立家庭,開始遠距夫妻生活後,是我自然而然地開始每週南北的奔波」;「當我有了小孩後,我就開始過著白天工作、晚上養育孩子,週末等先生到南部團聚的生活」。一切來的那麼自然,畢竟順著框架是最不費心思、最能把精力放在解決眼前繁瑣的「每日任務」上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習慣在這個框架下生活的我,還是真實的我嗎?

 

在我知道10月29、30要舉辦2022年國際女性科學科技聯合研討會,看到議程中涵蓋了相當多層面的議題,包含永續、多樣性、領導角色等,我就興奮地想馬上報名,但就在要填報名資料的那一刻,我卻突然止步,因為我驚覺議程安排在週末,我真能跟家裡「請假」參與此次盛會嗎?所幸先生一向非常支持我的專業發展與心之所向,所以我還是毫不費力的報名了。

 

雖然在我的求學與工作經驗中,我一直都知道工程領域中的女性是少數,但在研討會中聽到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提到:「2016年台灣工程科技領域的女性研究者僅15.3%」,這個數字還是讓我嚇一大跳:15.3%,比我想像中還少呢!難怪女科學家真的是個有點稀有的身分呢!我又想到今年到台南慈濟高中演講「我的人生風景」時,慈濟高中張齡之教務主任在開場時問學生的一個問題:「說說看你認識那些科學家吧!」台下的學生此起彼落的回答出了十幾個科學家的名字,張主任拿回麥克風後問:「你們有沒有發現,除了居里夫人外,都是男的!」 (我當下的內心獨白是:而且居里還是她先生的姓!)

 

「身為職場中的性別少數,有沒有因為性別而面臨過困難呢?」平凡如我,難免是有的,而成功如Google王羲雯品管總經理,亦在演講中提及當她初入職場時,因為女性身分,而需要更多的時間與努力來證明自身的能力與男性相同。但提及這些所遭遇過的困難,並非是要挑起兩性間的對立,就如同微軟台灣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陳佩君技術長所說的:「討論性別平權議題,並非是要作戰、對抗,而是不分性別的激發同理,找到更多盟友,一起改變現況」。沒錯!我的確在思考這些議題時,也發現男性同樣深受性別框架之害,就如同我先生在無形間認為自己背負著「養家的責任」,陷於需要「出人頭地」等同屬性別刻板印象的框架中,所以當時他選擇獨身一人在待遇較好的新竹奮鬥,只做週末爸爸,也不免因為錯過了孩子成長的許多珍貴時光,而深受困擾。

 

在這次的研討會中,我也很開心聽到科技業對女性的支持力量也比過往來的大上許多,除了Google王羲雯品管總經理分享了Google的Mentor制度如何幫助員工在職涯中的不同階段成長外,台積電張麗絲資深處長也分享了在台積電中有Women@TSMC這樣的社群,做為女性科技人員的支持網絡,而美光科技張嵋嵐處長則分享美光科技如何利用政策與科技,針對工程科技職場中女性常面臨的困境提供解決之道。我想著我真是生不逢時呀,如果我晚個二十年出生,也許我初入職場時對於未來成家的煩惱根本不復存在呢!

 

太多講者的慧黠之語因篇幅關係無法一一細述,但這份感動在會後縈繞在我心頭久久不散。那兩日的會場中,齊聚著關心性別平權,為性別平權努力的同伴們,不僅討論在哪些制度上是可以更加平等友善的,也暢談著還有什麼是我們能為年輕族群繼續努力的。會議第二天的午餐時段,學界、業界的參與者跟與會的高中女學生們同聚一桌用餐交流的情景真的是很美的畫面,當下我不禁想起我2020年初至新竹任教,見到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大門口寫著的「同行致遠,為世界之光(ACT together to go far and be the light of the world)而感動。

 

年輕時,我曾認為這樣的會議與演講只是曲高和寡,但這些年來,才發現透過傾聽與了解的力量有多大,由同理所激起的覺察與思考,積沙成塔便能產生更廣泛的改變力量,成就更理想的未來。我深深期盼在不久的未來,不分性別的盟友們能更進一步的打破性別框架,讓人人都能做出更無畏的選擇,得到更多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

 

 

 

1716 最後修改於 %2023.%0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