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潮起潮落,人類對於大海的探尋不曾停歇。浪潮之中,除了大眾熟悉的男性科學家外,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女性科學家,亦對海洋研究投注心力、貢獻成果,但她們的身影常隱於粼粼波光中,不為外人所悉。
幾年前,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科館)進行了一系列海洋前輩科學家的口述歷史訪談,並出版了『臺灣海洋科學的先驅者』一書。當時接受訪談的專家均為臺灣海洋研究領域之專家及相關權威,但清一色是男性科學家,呈現出1960年代臺灣的海洋科學研究是一個以男性為主的領域。雖然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科學家投入海洋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根據教育部的調查,目前女性在海洋科技、海事工程、漁業養殖、航運管理等海洋領域,從就學到就業階段皆處於少數。若要改善女性參與科學比例偏低、海洋相關領域女性參與人數也較少的現況,仍須透過各式教育場域來持續宣導,包括正規教育場所,如學校,以及強調終身學習的場域,如博物館,來打破性別在科學參與上的限制,鼓勵女性勇於投入科學相關領域。
在科技部支持下,海科館於110年10月19日起,一連四周舉辦「2021海洋女力崛起線上專題講座」,希望透過典範學習方式讓學子了解女性海洋科學家職涯取徑選擇及工作歷程,增進女學生投入海洋科學及科技領域的信心與勇氣,也能讓一般社會大眾認識女性參與海洋相關研究領域的多元圖像。以下為四場講座重點紀實。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王佳惠教授以「漁人的奇幻漂流」為題,敘說來自嘉義的她,如何從一個想當農夫的女孩,變成以「出海」、「耳石」為生涯關鍵字的海上科學家生命故事。憑藉著對於生物的熱情與興趣,佳惠老師在就讀碩士班時期就跟參與水試所研究航次遠至關島,到日本柳葉鰻的產卵場附近進行採樣,並透過耳石研究解開鰻魚洄游的秘密,當時她還是第一位登上水試一號的女研究員呢!研究所畢業之後佳惠老師遠赴英國求學,持續她的出海人生,此時她的研究主題擴及紀錄頭足類生活史的平衡石、並利用同位素,進行頭足類洄游生活史多樣化的研究。
回到臺灣任教之後,佳惠老師除埋首於教學與研究之外,亦扛下了舉辦國際耳石研討會的重責大任,細膩的她為外國學者安排了辦桌、三太子等臺灣在地文化饗宴,並運用巧思讓「耳石」中文字登上國際學術期刊封面,讓海洋科學融入人文的溫度。在演講中,佳惠老師也不忘鼓勵年輕學子「朝著興趣前進就可以了」、「堅持一下可以獲得更多」,她說,她喜歡看到女學生認真、自信的笑容,其實佳惠老師在分享過程中所流露出對於研究課題的熱情與自信,已經是一個最好的示範了。
第二場的洪文玲總編輯以「走進山,走進海,走向世界」為題,帶領大家一窺文玲老師自我與山海對話的生命歷程。登山,面對的是看似恆常、不動的主體,但卻是一種內斂、與自己相處的過程。在登山社團中,出隊、訓練、救難不僅僅是登山專業能力的培養,更是學習組織事務、團體合作的最佳場域。但面對另一種不同形式的流體時,波浪、船、港則開啟文玲老師另一方面的視野。
一路從大學、碩士到博士都在波浪與船舶裡打轉的文玲老師,一直到在密西根念書、跟同學開7小時車到山上的溪流划獨木舟時,才真正感受到「船型」、「水流」這些出現在教科書裡專有名詞的真實樣貌。於是2005年回到臺灣任教後,便開始關注船舶、海洋工程與我們生活的真實連結是什麼?除了船舶外,文玲老師近年來投入許多議題,包括工程倫理、古船研究與修復、水下文化資產、STS以及科技與性別議題等,在演講中,老師也不吝惜與大家分享許多船舶主題的博物館參觀心得,老師也指出了包括「國艦國造」、「離岸風電」、「海洋文化資產」以及「海運交通」未來海洋研究與發展的幾個面向,都值得年輕人持續投入。
如何透過跨領域研究來理解「颱風」這個「海洋之子」?第三場專題講座由甫獲得2021年「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特聘教授為大家娓娓道來。依依老師的研究專長為跨領域「颱風-海洋交互作用」及「大氣-海洋物生地化交互作用」。在演講中,依依老師以 ”A Whole New World” 這首「衛星之歌」來形容衛星為海洋科學研究所帶來的新視野。例如在進行颱風分析時,加入衛星測高的資料,更能夠宏觀地解釋颱風登陸前突然增強原因是因為海洋暖渦;而聖嬰現象是秘密的聖誕老人,透過水下秘密通道輸送熱量貢獻給次年的東太平洋颶風。
「優雅」、「複雜」、「精準」是依依老師對於科學的形容,她說自己彷彿愛麗絲夢遊仙境般,一頭栽入這個既浪漫又有趣的領域。她鼓勵年青學子「就去嘗試吧!」跨領域研究需要宏觀與大格局思考,不需侷限自己。
最後一場講座則邀請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黃向文署長以「有理行遍天下-海洋漁業科學與保育應用之間」為題,分享自身橫跨科學研究與行政體系間的學思實踐歷程。在擔任海洋保育署署長之前,黃署長任職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累積了豐富的科學研究及教學經驗。在投身教育界前,她曾在地方政府與中央機關服務多年。在漁業署服務期間因長期與國際組織接觸,得知遠洋漁業混獲(鯨豚、海龜、海鳥)保育物種是國際關心的議題,但臺灣當時做此研究的人並不多,因此進入學校任教後,便自告奮勇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現在帶領海保署,以潔淨海水、永續資源及健康棲地為三大願景,致力於使臺灣的海洋環境變得更好,希望留下豐富的海洋多樣性給下一代。署長在演講最後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學子「清楚自己的目標,沒有一蹴可幾,唯有耐心才能成就」。
熱情、投入、開放、多元、大格局、跨域、溝通與累積,是從這些女性海洋科學家們的生命故事與歷程中擷取出的關鍵字,或許這些特質無關性別,在男性科學家身上也可看見。但我們還是希望讓您看見臺灣女性海洋科學家的真實多元面貌。
期待未來有更多女性投入海洋領域,為這片大海增添更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