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十二月號 180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22.12.14   陳冠蓉|邊邊女力協會 活動項目主任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在親自走進產地與食物生產現場,聆聽領我們進入「田野」,訴說自身經驗的「女食物學家們」身上,我發現這些願意為食糧而勞動的女性們,在不盡相同選擇成為食物生產者的脈絡下,有著相似關懷土地的思考。

全世界環境意識高漲,SDGs永續目標在台灣各界普及,再加上今年《食農教育法》通過,又是2050淨零台灣女力行動的倡議年。關注科技與性別的邊邊女力,於這波社會潮流下,以「食食課課」奠定了與大眾對話的基礎。我們看似反其道而行,不主張將女性與餵養、食物準備者的刻板印象一刀兩段,而是從中挖掘尋找值得被訴說的故事,凸顯女性尚未被彰顯的重要角色。

 

回顧個人從2019年透過「食食課課:廚房外的女食物學家」展覽認識邊邊女力,爾後於2020年加入組織,我實際參與展覽與編輯台工作,在多元文化與性別平權倡議的路上,帶著許多女性的驕傲與辛勞故事巡迴島嶼。到了2022年,又肩負起共同採訪、紀錄說著不同母語女性人物故事的任務,有感自己也「長知識」了!

 

作為一個曾著懷抱著退休後要歸返鄉間,揮別繁忙都會生活,過著自給自足田園樂的天真農耕「菜鳥」。在約莫兩年前,我與同事雀躍地在辦公室所在地——台北NPO聚落的天臺菜園,獲得上班之餘喘口氣的開心農園體驗;卻無奈地發現,要穩定收獲果菜大不易。有別於旅遊休閒採果樂的療癒與放鬆,參與種植有無數疑難雜症待解決,比如要抓緊南瓜花開花時機,為母花授粉,才有可能種瓜得瓜。甚至是今年秋季,在食農老師種下芥菜苗一週後,我巡菜田時便發現,葉片已被毛蟲啃光剩下荒謬光禿的細株,以至於現在還得煩惱著下個月要做客家酸菜的計畫,該怎麼應變?

 

不過,這些經驗,無疑地有助於我參與食食課課計畫,與投入食農領域的女性工作者們,能有彼此交流的話題。在親自走進產地與食物生產現場,聆聽領我們進入「田野」,訴說自身經驗的「女食物學家們」身上,我發現這些願意為食糧而勞動的女性們,在不盡相同選擇成為食物生產者的脈絡下,有著相似關懷土地的思考。從她們的身上,我也獲得來自不同族群文化承載的豐富智慧(比如客語稱為大菜 tai coi 的大芥菜 ,原來可以透過鹽漬發酵與日曬等方式保存,做成酸菜、覆菜與梅乾菜);以及種種善用食農科技為生產製作流程加分的撇步(就好比最近我也從邀稿作者身上,收到建議我們辦公室頂樓的天臺菜園,該採取天敵生物防治之術的建議)。



乘著時光機,回顧生活與生命中的動人「食」刻

 

擔任本期12月女科技人電子報客座主編,我與編輯團隊夥伴將各種緣分聚足積累的回甘時刻,化為本期精彩的文章與讀者分享。邀請讀者與我們一起乘著「食」光機,遊歷春日節氣裡線上/線下的產地到餐桌開箱食境「會後報導」、探索仲夏馬祖海島的地方風味「特寫」;抑或是走進台北靜巷觀察鄰里團購基地的「一日」。從畜產系畢業生親筆書寫的「生命」,感受職涯流轉帶來的養分與能量。並藉由「專題報導」,回顧近數十年來,世界各地女性及多元性別社群走入城鄉土地耕種,為地方帶來多元及永續意識的影響力。再進而從「好文」之中,激盪邁向2050淨零路徑,女性們應更無懼地發聲,參與世界環境決策的期盼。

 

在這次的文章生產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兩個巧合,一是我與現任秘書長馬力皆為高中是第三類組、大學唸心理學系的背景,讓我們都劃入了「女科技人」的歸屬範疇。二是,在「一日」、「生命」與「特寫」文章的三位女性口中,都曾說出類似「自己不(再)愛讀書」的話語,卻依舊在食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這些趣味點,使我更感受到所謂「女科技人」的多樣面貌。其中,「一日」的受訪者沅蓀姐,當年其實是乙組(文史)女生,但她中年後參與社區食農的旺盛活力,更讓我有感在食農與生活科技領域之中,人文與自然學科並不涇渭分明,大概因為食農就是一門與生活習習相關的學問吧!

 

好哩!說了那麼多,最後還是想跟讀者們嘮叨地說一句:在忙碌的日常,請不要忘記要好好吃飯。如果可以的話,也關心食物的來源。在重視食物的物美價廉之餘,要選擇善待自己與土地的食材,並身體力行為環境永續而行動啊!

784 最後修改於 %2023.%0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