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失敗的情書 精選

2022.06.14   Emily Lee|博士、材料科學家
刊載於專欄 時光信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這段對話這幾年一直在我腦中重播,我也開始好奇:為什麼我不能失敗?

(封面照片:Unsplash)

—-

 

我跟我的心理諮商師說:「我不能失敗。」

她問:「爲什麼不行?」

我一時語塞,我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不行,失敗從來不是一個選項。

我只能回答:「我就是不能失敗。」

 

—-

 

給三分鐘後的Emily:

這段對話這幾年一直在我腦中重播,我也開始好奇:為什麼我不能失敗?

此時此刻的我,總算能理出一些頭緒,想要跟妳分享。但是,我不想要跟過去的我們分享,因為在找尋這個答案的過程,我們是痛苦的,也是豐收的,我不想要提早暴雷,讓妳失去了努力探索之後,終於得到解答的快感。 

就讓我跟三分鐘後,閱讀完這封信的妳對話吧,希望妳看完後,能想起來妳早已經找到答案。

 

 

也許聽起來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是我們不能失敗的堅持來自於,我們不知道怎麼定義自己。 

妳還記得我們以前常常有衝動想要躲在廁所,偷聽別人在我們背後說的「真實的評價」嗎?我們真的很想要知道,到底對這個社會來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我有什麼樣有價值的特質?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

當然躲在廁所偷聽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太沒有效率了。

更直接的方法是,我們竭盡所能完成所有人生任務,然後得到別人的評價。

 

我們盡力考上最好的學校。

「哇,妳好厲害!」

ok,得到「厲害」標籤,現在我們是個厲害的人了。

 

即使不喜歡受到注目,我們也努力在公司會議上表達意見。

「妳真是個有想法的人!」

太好了,得到「有想法」標籤,他們覺得我是個有想法的人。

 

為了追求社會上主流的價值:聰明、創新、反應快、有主見,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觀察別人崇尚什麼,然後努力去獲取哪些標籤,藉由別人的反應,慢慢建構起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這套有效的方法唯一的漏洞就是,萬一沒達成任務,也得不到好的評價,那我們會變成什麼?如果我失去了外在評價我的制度,那我要怎麼定義自己?我還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

所以,我不能失敗,因為我不知道失敗之後的我是誰,講得更精確一點,我不想要失敗之後變成一個被認為沒有價值的人。

 

 

但是我們不可能不失敗啊!哪有事事都成功的人生啊!到底該怎麼辦?

還好妳開始學習把「自我價值」跟「外在評價」慢慢分開。

我們其實一直都知道我們是誰、有什麼特質、對於哪些事情很有直覺、還有哪些事情做起來很輕鬆。

只是,我們擅長的這些特質不見得是外在社會所推崇的,所以我們也學著不去承認自己的天賦。

從小到大,父母、學校、社會只有告訴妳,「聰明」是好的。妳發現學校考試第一名可以上台領獎,工作中做出新的東西會被讚賞,報章雜誌中也不斷論述著做事要聰明、聰明的人才有價值、有貢獻。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符合這個社會中「聰明」的框架,但是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變聰明」,所以妳也很努力去當一個他們所謂的聰明的人。

但是卻沒有人告訴妳,妳「追求和諧」的傾向也是一種天賦,「善於觀察別人情緒」、「擅長傾聽」也都在妳身上結合成妳的獨特性。

「這又沒什麼,這些都是很基本、很普通的特質。這些都沒什麼價值,根本沒什麼好得意的。這些根本不算優點。」這是我們常常對自己說的一段話,因為我們的生活經驗限制了我們對「好」、「有價值」的定義。

 

 

「為什麼不算?為什麼普世價值的好才是好?」幸好,妳開始問自己這個問題。

 

 

在腦中否定的聲音響起來之前,其實妳也知道我們在傾聽、觀察別人、異中求同時是快樂的,自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也能察覺到自己好像滿擅長這些,自己好像有點厲害。

而妳開始學著在被自己否定之前,先正視這些肯定自己的感覺。

漸漸地,在得到別人的評價之前,妳先開始建立自己對自己的觀察,然後學著分開外界評價與自我評價。

漸漸地,妳開始知道,即使有時候妳會失敗,妳會失去外界的正向評價,但是妳不會失去自己的特質,妳也還是保有看到自己、肯定自己並進一步定義自己的力量。

心理諮商師問我:「如果這件事情失敗的機率很高,妳雖然一方面很害怕,但是同時還是有衝動想要去試試看,那妳會對這樣堅持的自己說些什麼呢?」

我想了一下,然後說「我想對自己說,我很愛妳,所以不想要妳因為失敗而受傷。如果妳堅持要做這件事情,我也會一直陪伴妳走完整個過程,然後陪妳一起康復。」

 

 

謝謝妳讀完這封信,我還是一樣愛妳,也謝謝一起走到今天的我們。

 

Emily

 

 

 

2775 最後修改於 %2022.%06.%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