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殖的改革之路:看見希望與風險 精選

2025.07.14   吳嘉苓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1期專題報導-人工生殖的改革之路:看見希望與風險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1期專題報導-人工生殖的改革之路:看見希望與風險

看見希望也要看見風險,這需要我們擴大改革行動。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近日人工生殖的政策辯論沸沸揚揚。同志與單身是否能夠使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要不要開放代孕?凍卵應該要補助嗎?大多討論集中在使用的資格,以及財務上的資源。台灣長久以來的法令規範,僅容許不孕夫妻使用試管嬰兒以及捐贈精卵等人工協助生殖科技,排除了不在異性戀婚姻體制的公民。自2021年7月政府因應少子化,開啟了大規模的試管嬰兒補助方案,同樣只有不孕夫妻才能使用。有意願生育的同志與單身男女,包括已婚的女同志與男同志,都排除在外,更凸顯國家僅支持特定的家庭型態,是明顯的歧視作為。
相較於「誰」能使用助孕科技,已受正視,但是「如何」讓助孕科技做得更好,卻較少在修法期間受到關注。人工生殖像是個讓人渴望的禮物,為多元成家帶來希望,大家因此爭辯著誰能獲得這份禮物。我想趁著目前修法的熱潮,邀請大家進一步拆解這份禮物,特別是張望禮物的內部,看看人工生殖可能經歷的風險,並以此關注達成禮物目標所需的健康照護。

(一)看重人工生殖的風險
首先,這份禮物有時帶來傷害身心的後果。使用各類助孕科技,往往要歷經各種身體檢查,刺激排卵的過程需要打針吃藥,取卵與植入都屬於侵入性的手術,這些歷程都帶來過度刺激排卵症候群以及各種感染的風險。人工生殖也有社會與心理的風險。安排療程要跟原有的工作時間協調;每次面對成敗未卜,不免有些壓力;屢屢失敗,還得衡量停損點在哪裡。
多胞胎孕產,堪稱這份禮物最讓人為難的經歷。醫界過去認為在試管嬰兒療程中,如果植入較多胚胎,可以增加懷孕的機率,同時也就讓懷著雙胞胎、三胞胎,甚至四胞胎的機率大幅提升。在2011年一項國際統計中,台灣是全世界試管多胞胎最多的國家,有超過一半的試管嬰兒來自於雙胞胎與三胞胎,而有將近四成經歷試管嬰兒的孕產婦,懷著多胞胎。懷著雙胞胎,不是雙倍喜悅,一勞永逸嗎?有時的確很值得歡慶,但有時也產生了悲劇。多胞胎孕產是醫界認定的高風險孕產。多胞胎嬰兒的早產比例劇增,可能會承受各種健康狀況,台灣在1985年出現了第一對試管雙胞胎,甚至就不幸胎死腹中。懷著多胞胎的孕產婦也面臨各種併發症,需要安胎的比例大增。有些三胞胎與四胞胎的婦女,會以減胎的方式來進行,讓腹中胎兒減為一至兩胎,以增加母嬰平安的機會。然而,減胎亦可能面臨感染與全部流產的副作用,不免讓人掙扎。台灣於2002年發生了一齣減胎的悲劇,孕婦在從四胞胎減成雙胞胎後,與胎兒都全部死亡。這促使當年的立委黃淑英提出修法行動,要求在人工生殖法草案中,加入限制胚胎植入術目的規範。可惜的是,當時協商的結果,是最高可以植入四個,這項寬鬆的限制,使得台灣多胞胎率仍然居高不下。
現今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要求35歲以下婦女植入一個胚胎,就有助於降低多胞胎孕產的比例。然而,晚婚晚育的趨勢,使得試管嬰兒的療程有七成以上是35歲以上,受補助的話,最高能植入兩個胚胎。這使得我們單一胚胎植入的比例,即使達到44%的歷史新高,但仍不如日本的85%,紐澳的94%。孕產婦要懷多胞胎率也降到15%,但與日本的3%,以及紐澳的2.7%,仍有相當的距離。
2024年衛福部提出修法版本,其中代孕部分就規範必須施行每次植入一個胚胎。政府提出的理由為「為避免減胎手術及降低懷孕生產之風險,以維護代理孕母健康與權益,及考量國際生殖醫學會建議採單一胚胎植入」。然而,就其他的試管嬰兒療程,仍然沒有更動,最高仍可以植入四個胚胎。「僅限一個」與「最多四個」的規範差異,理由為何?值得我們把對於孕母風險的重視,推展到所有的孕產婦。

圖一:人工生殖法兩種不同的胚胎植入數目規範(圖像製作:吳嘉苓)

(二)評估希望與風險的統計數據
要能看見風險,常得仰賴人工生殖的統計數據。台灣自1998年就開始要求醫療院所申報每一個試管嬰兒以及每一個捐贈精卵的療程資料,並且出版年度報告。然而,這些重要報告以pdf檔呈現在政府網站上,大概僅有專業人士會下載閱讀,內容也並不容易讀。一些國家已建立讓民眾容易了解的互動式網站,力求辛苦搜集來的全國性統計,能夠轉換成民眾評估科技的資源。
數字會說話,但是還得看誰在說話。長久以來,最常被醫界呈現的數據是成功率,而且最常被引用的是數值較高的「植入週期懷孕率」(在2022年是全國性的統計是43.5%),而非可能更符合求診者期待的「治療週期活產率」(在2022年是17.1%)。比起數字,台灣人工生殖機構的網頁更偏好呈現成功故事,除了自我褒揚自家醫療院所的技術精湛,也會經常闡述「不放棄機會就有成功」的求診道理。許多成功故事與普遍狀況不符。近日一家中部的人工生殖診所,在門口放著關東旗,上面寫著「她在本院試管一次成功」,然而以「治療週期活產率」為17.1%的全國統計,「一次成功」應是少數經驗。另一面旗子還有「61歲本院試管嬰兒成功生男」,應是以捐卵的方式進行,更為罕見案例,也不符合台灣生殖醫學會要求斟酌高齡使用捐卵的施術方式,還強調重男的性別偏好。如果政府與醫界未能、提供更精確而易讀的資訊,也不去監督管制扭曲的訊息傳播,這些誤導的「一次成功」與「61歲生男」,就會成為大家想像未來的資源。

 

圖二:人工生殖診所的宣傳旗幟
拍攝者:吳易澄,攝於2025年6月30日。

以凍卵為例,台灣目前並沒有全國性的統計資料。無論是地方政府辯論是否要補助,還是女性要決策是否要前往施術,都需要了解實際上的使用情況,來進行評估,但是醫療院所的網頁,大多僅由呈現單身女性以凍卵來投資未來、保存希望的敘事。只有故事,沒有數字。
少數的例外,是台大醫院楊乙真醫師團隊提出的2.6%。楊醫師團隊以台大過去20年的統計資料,呈現在645位凍卵女性中,僅有8.4%的使用者有解凍,最後、僅有17位女性,在經過解凍、胚胎植入等療程,生出了小孩,佔所有凍卵女性的2.6%。僅有不到3%的凍卵最後生出小孩,當時引發許多報導,普遍吃驚於比例如此之低。輿論也抨擊,單身女性還需要與男性結婚之後,才能使用凍卵,形成了生育自主的障礙。鮮少討論的是,政府未能把凍卵納入人工生殖統計,也讓我們難以搜集凍卵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健康傷害。凍卵過程需要採用刺激排卵藥物,因此可能造成過度刺激排卵症候群,需要緊急送醫。到底有多少的比例女性有此症狀,如何可能改善施術措施。沒有統計往往就難以喚起檢討之聲,人工生殖的資料庫與公民溝通,都應該要大幅改革。

人工生殖法的修法方向,朝向突破異性戀婚家體制,開放更多有意成家的民眾使用,建立多樣的親職。民間團體「彩虹平權大平台」連續五年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詢問民眾,贊不贊成「兩位女性結婚後,她們可以透過人工生殖的方式生育下一代」,近幾年都有六成的超支持率,而18-39歲的民眾,在2025年更有高達76%支持。以如此高比例支持多元親職的民意,政府與立法院都值得加速修法行動,讓人工生殖這份禮物,好好用來實現各種生育的心願。除了擴大使用資格之外,送上一份充滿成家希望的禮物,也要先拆封這份禮物的內容物,看重使用者所歷經的顛簸,致力減少風險。
看見希望也要看見風險,這需要我們擴大改革行動。

 

46 最後修改於 %2025.%07.%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