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 in the Wall 喜劇系科學」是一個以人物專訪為主的 Podcast 團隊,成員橫跨大學生、研究生到博士後研究員,雖然來自不同學術與生活背景,卻同樣對科學傳播有著滿腔熱情。我們有幸參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曾筱君老師主持的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海女養成記」及「女科學家的日常」。藉由一系列深度訪談與影音紀錄,我們得以貼近那些在海洋/科學領域耕耘多年的女性科學家與工程師,記錄她們的日常、挑戰與光芒。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女性科學家在職涯與生活之間找到了別具風格的平衡。她們善於規劃時間與資源,有效率地完成工作之外,也為生活保留空間。她們的辦公室是研究基地,也是花園、樂高樂園或貓貓咖啡廳,不僅是指導學生的討論空間,也充滿生活的溫度。這些場景讓我們明白,對女性科學家而言,做研究並不代表放棄生活的細節。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們在訪談中坦率分享了那些不太容易說出口的經歷。有些是職涯初期的迷惘與挫折,有些是求學路上的孤單,有些則來自職場對女性的隱性期待與偏見。不只一次,我們聽見受訪者談到因性別保障名額錄取,而懷疑自己的實力是否真正被看見;也有人坦承,懷孕與育兒確實讓她們在學術進程中暫緩腳步,卻也因此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
在台灣的海洋科學與科技領域,女性的比例仍明顯偏低,未達代表性門檻。這不僅反映性別結構的失衡,也影響了大眾對女性在科學貢獻上的認知。這正是我們製作本系列 Podcast 的初衷——用聲音讓大眾聽見女性科學家的故事,讓她們的經驗、挫敗與成就,不再只是少數人的心聲,而是可以被共感與理解的公共討論。
在與十位女性海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深度對話中,我們不只是記錄者,更是學習者。我們觀察到,女性研究者在實驗室裡往往更具合作精神,與學生的關係也更緊密。她們不只分享知識,也願意討論失敗與修正的過程。這樣的開放與坦誠,不僅讓人感到親近,也讓科學的世界不再高不可攀,更能以貼近人心的語言與社會對話。
為了讓這些故事更具體、更可見,「女科學家的日常」系列當中,我們進一步加入了影像紀錄,將訪談影片上傳至 YouTube。從聲音走向影像,是我們傳播策略上的一次轉變,也是一種實驗:面對面的訪談,更能身入其境的感受,在陽剛主導的工作環境中,女性角色特殊性。我們相信,這種具沉浸感的呈現方式,有助於打破「科學家=男性+孤獨+理性」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更能在影片中找到投射與連結,看見自己也能在科學領域中擁有一席之地。
扛著攝影機,我們跟著女性科學家一起上山下海,在森林裡仰望臺灣最高的樹,潛入海中測量珊瑚的生長速度,看著她們在白板上計算從太空傳來的訊號。她們談起自己的研究時總是滔滔不絕,語氣中充滿熱情與自信。在拍攝外景前的溝通中,她們會細心的提醒我們,別忘了帶保暖衣物、防水裝備,行程中還為我們安排食宿,關照無微不至,完全沒有一絲抱怨。這樣一邊談論學術,一邊顧及團隊每一個人的狀況,就是女性科學最真實的面貌,專業與溫柔並存。我們也體會了一次做為她們學生的感覺,學習好像不再那麼艱辛了。
除了記錄與呈現,我們也開始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性別如何影響科學職涯的發展?傳播策略又能否成為改變現況的助力?運用多元媒介,如 Podcast、影像敘事與社群互動,不僅能提升女性科學家的可見度,也能增強大眾對她們的信任與理解。這種信任,是推動性別平等、改善職場環境與增進科學包容性的基礎。
這次的「海女養成記」計畫,已累積超過一萬次點閱與觸及,讓我們看見社會對女性科學家故事的渴望與回響。更重要的是,我們見證了一群女性科學工作者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挑戰體制框架、創造空間,閃耀屬於她們的光芒。
做科學研究的樣子從來不只一種,而我們願意用更多方式,讓更多人看見科學中柔軟而堅定的力量。
【海女養成記】連結 : https://iybssd.colife.org.tw/zh-tw/Home/FeaturedEvent/175#gsc.tab=0
【女科學家的日常】連結 :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WDnlda8ZlYVYUmfBmlerYGZfkd6I0fb&si=EbafV5aU4KWuG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