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一月號 167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21.11.14   潘美璟|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一道道東北季風南下,悄悄帶來了冬天的訊息。在這個季節中,被稱為「信魚」的烏魚年年隨著海流來到臺灣,烏魚不但開啟了臺灣的開拓史,也提醒了我們四面環海的臺灣有許多依海為生、與海共舞的產業。過去大眾普遍認知女性在海洋相關產業是較為隱身的存在,為了打破這個刻板印象,在這一期電子報中,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浪潮之中的臺灣海洋女力。

每年的10月11日是「國際女孩日」,各位女孩們,還記得小時候的夢想嗎?本期的好文分享誰說女孩不能愛鯊魚?波士頓女科學家俱樂部致力於培育全球女性海洋工程師一文提及,波士頓女科學家俱樂部的發起人辛西亞表示:「大部分的科學家早在5-10歲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對鯊魚有興趣,重點是有沒有人鼓勵並持續地給予她往這條路上前進的養份。」雖然目前臺灣還沒有類似的培育海洋女科學家的俱樂部,但國內各大專院校及博物館近年來在科技部與教育部的支持下,亦有許多鼓勵女性參與科學的計畫及活動陸續進行。本期的【專題報導】將帶領大家回顧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從10月16日起展開的一系列「海科館2021海洋女力崛起線上專題講座」紀實,透過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海洋科學以及海洋保育四個領域有傑出表現的女性海洋科學家現身說法,讓大家對於這些女性科學家在個人職涯選擇、生涯實踐及專業領域開拓的道路上所具備的海洋女力特質有進一步的貼近與認識。科技部自然司亦在10月底舉辦了「2021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讓國內的女性學者及科研人才有一個暢所欲言的交流機會,詳細內容請參見本期的【會後報導】

在本期的【特寫】專欄中,〈跨領域、不設限!一路精彩!!〉一文邀請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海洋產業處遊艇管理組羅文言組長與大家分享,她如何從「好奇」開始,逐步透過「包容」、「跨域」、「彈性」等人格特質,從建築設計轉身進入遊艇設計產業。從她的文章中讀者可以一窺曾被譽為「遊艇王國」的臺灣,現今在遊艇產業發展上所面臨的轉型挑戰,而文言組長如何透過她的「換位思考」能力,在山不轉路轉的狀況下,逐漸在以男性為主的遊艇廠中取得師傅們的信任、建立雙方合作的可能性,進而建立遊艇室內設計創新發展的新模式,是遊艇產業中的海洋女力表現。

  【生命】專欄中,邀請了從未與大家分享自身心路歷程的本電子報洪文玲總編輯,透過文字來與大家分享她的山海生命故事。認識總編輯其實是在海科館的古船修復專案,後來發現彼此同為登山愛好者,便對其如何從山林跨入造船工程、進而投入古船修復、STS、科技與性別等多元議題的歷程感到好奇。是什麼樣的環境與因子塑造了文玲總編輯這麼具彈性又開放的性格,願意接納諸多新事物進入生命中?從她的〈父親的眼睛告訴我:進山近海向世界去吧〉一文,相信各位可以找到答案。

讓我們將視野轉入蔚藍大海,如果要票選大海中最色彩繽紛的棲地,那一定是珊瑚礁拔得頭籌,但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及環境汙染等問題,美麗的珊瑚面臨了生存危機。如何讓社會大眾也能參與保護珊瑚的行列?本期好文介紹轉載科學月刊保留海洋中的炫麗色彩-海科館陳麗淑博士專訪一文,介紹陳麗淑博士引進澳洲的「Coral Watch」(珊瑚觀測)方式,讓潛水者化身為公民科學家,透過簡單的色彩辨識與紀錄,逐步建立珊瑚的健康資訊,讓大眾都能為珊瑚保育盡一份心力。除了培育公民科學家不遺餘力外,陳麗淑博士與海科館在多年前發起的「針織珊瑚」計畫,更是跑遍了臺灣各地的學校與社區,透過針織活動,喚醒大家對於珊瑚的認識與情感,一直延續到今年都還有特展與工作坊活動。熱力十足的麗淑博士可謂是臺灣海洋教育的女力重要代表。

著名的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老師曾說:「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勇敢回應心中海洋浪潮的呼喚、投入大海的懷抱,在不止息的浪濤間刻畫與印記屬於自己的海洋意象。

1719 最後修改於 %2021.%11.%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