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東北季風南下,悄悄帶來了冬天的訊息。在這個季節中,被稱為「信魚」的烏魚年年隨著海流來到臺灣,烏魚不但開啟了臺灣的開拓史,也提醒了我們四面環海的臺灣有許多依海為生、與海共舞的產業。過去大眾普遍認知女性在海洋相關產業是較為隱身的存在,為了打破這個刻板印象,在這一期電子報中,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浪潮之中的臺灣海洋女力。
從瑪麗‧居禮(Marie Curie)、吳健雄到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不少女性科學家們總在科學界突破性別的藩籬,展現強大的力量;在臺灣的學術界亦是如此。為了讓國內女性學者有一個暢所欲言的成果分享、交流空間,科技部自然司串聯自然科學的四大領域,在秋高氣爽的10月底辦理了「2021自然科學領域女性學者研討會」。
父親說在我很小的時候阿嬤就叮囑他,這個女兒要好好栽培;長大以後慢慢了解當年女性的處境,我才知道那是多大的祝福與承諾。父親的心也許在成家之後慢慢安靜下來,也或許他從沒有過過份的野心;但是從小順著他的眼睛,我,就這樣進山近海向世界而去。
大海中美麗的珊瑚礁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地,但由於海洋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等問題,珊瑚的生存不斷受到壓迫,珊瑚白化問題更是屢見不鮮。為了讓一般大眾也能保育珊瑚,由海科館陳麗淑博士等人團隊從澳洲引進的「珊瑚觀測」,用簡單色卡上的顏色與觀測珊瑚進行比對,就能評估該珊瑚的健康狀況。此外,海科館及海保署也進行更多的計畫與推廣,讓全民一起守護海底美麗的珊瑚。
長久以來,鯊魚研究一直是男性主宰的領域,可是這個現象在過去一、二十年間有了改變。一些對於海洋環境保護和鯊魚生態具由熱忱的女性科學家開始成為海洋研究的生力軍,並且致力於推廣讓更多對鯊魚有興趣的女孩們能持續不斷地朝他們的夢想邁進。艾麗森·卡克(Alison Cock)和辛西亞·維格倫(Cynthia Wigren)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和活動發起者,他們想讓懷抱鯊魚夢想的小女孩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且有管道可以持續精進他們對鯊魚的知識,於是乎有了波士頓女科學家俱樂部(Gills Club)的誕生。
常有人問我,妳的工作遇到的都是男性,跟他們溝通會不會有問題?我開玩笑的回答,我跟女生溝通比較有問題!可能因為我從小很頑皮,常常跟男生混在一起爬樹、翻窗台、吊單槓,理工科系同學都是男生已經習慣這樣的環境,但不管對象是誰,同理心永遠是我溝通的原則。
(封面圖-第二家遊艇公司全體人員在140呎遊艇船殼內合影)
熱情、投入、開放、多元、大格局、跨域、溝通與累積,是從這些女性海洋科學家們的生命故事與歷程中擷取出的關鍵字,或許這些特質無關性別,在男性科學家身上也可看見。但我們還是希望讓您看見臺灣女性海洋科學家的真實多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