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二月號 158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21.02.14   洪文玲| 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 總編輯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每年的2月都是歡慶的時候,我們共渡春節和2月11日國際女性科學日!2月也是面臨人生大挑戰的月份,一位朋友說:「許多『新女性』都在舊曆年淪為舊女性,回歸傳統婦女角色,忙裡忙外,…. 」,還要面對親友關於婚戀、育兒、事業等等各種直球關懷。「新女性」的人生裡,誰來定義成功?怎麼擁有成功?這一期,我們想跟大家談談「女科技人的成功」。

本期【專題報導】分享MPlus 轉載〈想要成功嗎?像個男性科學家一樣勇敢的誇獎自己的研究吧〉,歐美對於學術界女性成就的研究,發現重視同儕評閱,且常做為成就評估標準的學術圈哩,男、女對於研究成果的自我展現,有著系統性的差異。例如最常使用的詞「新穎的」(noval),男性比女性多使用了59%,男性也較會說自己的發現是「獨特的」、「具有前瞻性的」。而在學術界,即使是同等同等貢獻的論文,被積極讚美的論文更常被引用,間接或直接影響了研究者的職涯和聲譽。

回應這篇文章,曾獲得第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的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冉曉雯教授,在【教育】專欄中,說起從研究生時期,她就發現自己比較專注在走一段〈理想的旅程〉上。心之所向,一以貫之要如何實現?現實社會的「成功」架構,和女科技人想走的旅程,是否能互相支援?

本期另兩篇邀稿文章,接著延伸這個提問。臺灣師範大學邱美紅在【特寫】專欄〈做自己與莫忘初衷〉一文中,分享自己代表化學會參與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共同推動化學教育,近幾年更投注了心血於促進女性在職場上的平等機會。邱美虹教授剛獲得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2月8日宣布的「傑出化學/化工女性科學家獎」,IUPAC特別推崇得獎者對化學領域的卓越領導及服務。12位得獎者中有三位亞州科學家,另兩位來自本及泰國。這些肯定與表彰做出新的宣示,支持科學家對於科學社群的重要課題,做出研究成果之外的各式的貢獻。

頗負盛名的泌尿科醫師張美玉,在【職涯】專欄,談起她近年〈為自己的人生帶來驚喜與挑戰﹕屬我最「牛」〉的一連串「牛」轉乾坤的人生轉折。離開工作23年已經任高職位的大醫院,開始小診所面對五花八門需求的職業醫生涯。然而發現這兩個職場都對身或心帶來不太健康的影響,她把握機緣開啟成為職業健身教練外掛,透過不斷升級的身體力行,倡議身、心、靈健康。她認為這種面對變化擁抱變化的實踐,是女科技人工作上積極定義的成功。

我們希望呼籲台灣重視婦女職場,希望能超越「工作-家庭平衡」(work-life balance)的說法,更重視女性生命自主性,支持個人對「生命精力」的調配與運用,包含(職業)工作、家庭及其他的自我實現課題。科學或科技領域常具有學習期間長、研究或工作時間表不固定、成就評比系統受傳統價值及男性多數主導的主客觀狀況,對於受生理/生育時間表影響的女性來說,投身科學/科技領域往往會面臨更不友善的職場情境。本期【好文】轉載辣台妹聊性別對於高教生涯中的育嬰責任分析,探討誰被制度漏接了?誰又該如何負起責任?過去台灣社會對於性別平等的努力已有顯著的成果,希望我們可以順勢繼續成為更友善、更多元的,更多女性參與科學與科技研究及產業,更互相關懷支持的現代社會。

而2月11日是聯合國訂定的國際婦女及女童科學日(台灣簡稱女科日),倡議並支持各階段的女性參與及投入科學。2021年國際女科日的主題是「防疫最前線的女科學家」。隨著COVID-19疫情的爆發,顯示出女科學家在認識病毒、發展檢驗技術、及研發疫苗的關鍵角色。而同時,科研界也發現,疫情的發展對於女性科學家有明顯的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對剛進入科研職涯的年輕科學家;這更加深了科學界既有的性別差距,因而彰顯科學研究體系需要新政策、新行動及新機制以支持投身科學領域的婦女及女孩。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響應科技大觀園的「211國際女科日-『今年我想跟妳說謝謝』集氣活動」,感謝第一線的科研與防疫人員,到2月21日23:59分止,歡迎讀者參加!

2月同時也是大學學測成績公布的時候,本期【會後報導】記錄了女科技人STEM研習營高雄場的精彩片段,特別聚焦中興大物理系何孟書老師等科技人的學習成長歷程,和神經醫學、材料工程、氣膠研究等專業領域的介紹。電子報下個月的主題,將和大家一起,陪伴今年的升大學同學,談談十八歲到二十歲的「轉大人」時期。歡迎大家賜稿!

1625 最後修改於 %2021.%03.%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