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科技·打破偏見與挑戰,開創多元創新之路 精選

2024.10.14   林品安 | 工研院正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生命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2期生命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2期生命

科技應該是所有人都能探索和享受的領域。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打破偏見,迎接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在許多亞洲家庭中,選擇職業往往深受父母影響。父親是工程背景、母親是化學背景,家裡叢書從包羅萬象的漢聲小百科到倪匡的科幻小說,應有盡有,所以記得小時候,儘管我父親希望我能成為一名外交官,但我卻自然地選擇了理工科。

我的研究經驗與他人無異,由一段段的撞牆期編織而成,尤其在博士、博士後的路途艱辛,不只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堅持下去。我曾在奈米材料界、電漿科學界和電子顯微鏡界間探索,從化工合成領域跨越到表面化學,再到電子物理領域。每當以為自己熟悉掌握了,卻立即發現許多知識的不足,這樣不間斷的跨界學習,雖辛苦,但不僅讓我養成擁抱追逐不同知識領域的習慣,更在關鍵時刻,讓我能靈光一閃,藉著融合不同領域的精華,找到更多創新的機會。

作為一名女性在理工科的探索之旅中,發現全球現況,女性在研發領域的比例依然偏低,亞洲地區尤其面臨性別歧視的挑戰。如同大學時代所見,女性人數僅占班上三分之一,系上沒有一位女教授。大學畢業,到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直攻博士年間,我曾與韓國的科學家進行過深入對話,發現那裡的男性科學家,往往不與女性科學家打招呼,甚至直覺上認為她們是秘書。後來到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擔任Guest Researcher時,我也聽聞一位印度裔女性科學家的經歷,她經常是飯桌上唯一的女性,加上芬蘭獨特的文化,鮮少讓她有機會發言,這種孤立感,最終讓這位教授選擇到美國發展。

美國相對多元種族文化和包容力給了她更多的支持和機會。在美國,女性科學家在外面講演時,丈夫在家中照顧孩子的情況並不罕見,甚至丈夫隨同女科學家去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時,還會對外展現在家照顧家庭的驕傲。這種支持和理解促進了更多的創新和發展。

帶著這樣的經驗歸國,我期許台灣這個多元美麗的島嶼,能夠保持對科技的熱情和對多樣性的包容。因緣際會,到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NARL STPI)投入科技政策的工作,更有機會借調到行政院與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服務,期望協助台灣打造創新的文化。又是一場跨領域的挑戰,從前瞻科技接軌人文發展到社會科學,每日每夜面對的不是分子、原子,更不是電子,而是個人、群體,甚至社會。這些年來,生醫發展、數位促進到淨零轉型,透過科技趨勢說明與人文社會省思對話,激發出推動台灣創新的動力,過程雖不容易但極具成就感;特別是生成式AI的興起,我們預見、驚嘆科技對經濟、社會的顛覆,因此,快速推動台灣TAIDE計畫,藉由不害怕失敗、快速擁抱新科技的精神,為台灣在創新文化上立下美好經驗。

這些歷程,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實際上已經走在國際的前面。相信我們在性別與專業的意識和實踐,無疑有助於營造更為平等的創新環境。面對AI浪潮,雷同30年前的網路興起,將掀起對經濟、社會的巨大波瀾,面對這場革命,不分性別,擁抱科技和持續的好奇心將是我們開創未來的關鍵。科技不應該是某個群體的專利,而應該是所有人都能探索和享受的領域。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我們才能真正打破偏見,迎接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

202 最後修改於 %2024.%10.%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