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七年前就考到汽車駕照了,但一直沒有買車。過去住台北時,我從不覺得自己需要一台車,五年前搬到花蓮後才意識到汽車有多必要。從我住的地方到花蓮市區,騎車要 30 分鐘,但體感有好幾小時那麼久,因為兩側都是一望無際的田,沒有大樓幫你擋風,加上沒有都市的熱島效應和一堆 CO2 幫我驅寒,冬天騎車到市區簡直是酷刑。
今年年中,伴侶的父親「半買半相送」地給了我們一台老老的 BMW E34。我們終於不用忍著寒風騎 30 分鐘的機車只為了吃家普通的餐酒館、取個網購。但開這台車時,我怎麼調都覺得不對勁。
那天晚上,我讓伴侶先上樓,自己好整以暇地留在駕駛座調整。作為一個毫無工程背景的汽車領域局外人,我的思考很簡單:我需要看得到整個儀表板、能妥善踩到煞車和油門、有足夠空間轉動手臂打方向盤、視野要清楚。這些都是開車最基本的安全需求,但調整半小時後,我驚訝地發現這台車無論怎麼調都無法滿足我。
即使這台車已經能前後上下調整座椅、座椅甚至能小幅度旋轉、方向盤也能前後調整,但它還是不適合我這個 158 公分的女性。為了踩到煞車和油門,我必須把椅子往前調,但又不能近到沒空間轉方向盤;為了看清楚擋風玻璃外的視野,我必須把座椅往上調,但又不能高到踩不到煞車和油門。
上樓時我邊走邊想,E34 是台老車了,那個年代買車的大多是男性,車商的主要客群可能也不是女生。但現在開車的女生這麼多,現在總有針對女性設計的車吧?
上樓後我顧不得其他事情,馬上打開電腦開始查車,但當我搜尋「小個子 女性 車款」,多數資料都是:
〈顏值高、夠 Chic!女生一眼愛上的時尚性能車〉
〈「小隻女孩」看過來!這些小型車款可愛又好開〉
這些文章點進去有一半內容都是關於車子有多好看,我越查越灰心,心想:「我要處理的是安全問題,不是顏值好嗎。」
工程師的視角:肉眼難以發現的安全隱憂
後來,我將這樣的困擾寫成貼文,在 Facebook 上詢問朋友意見。貼文發出後,很多女性朋友建議我適合的車款,例如高大的 SUV 視野較廣、部分日系小車適合嬌小身材。
但當這些朋友建議我適合矮子的車款時,我意識到,我在意的可能並不只是「高度」。去年,我曾做過有關「汽車車禍假人」的報導,當時我發現,從汽車工程角度來看,很多肉眼難以發現的細節都攸關行車安全。
一般汽車要上市開賣前,都需要經過「車禍假人安全性測試」,檢測單位會製作外型如同人體、關節活動程度類似人體、身上帶有感測器的「假人」。將假人以標準坐姿放在座椅上,再讓汽車以特定速度撞擊障礙物,最後透過假人受損情況、偵測到的數值,來確認汽車設計是否夠安全。
然而男女的肌肉組成不同、胸部大小不同、頸椎的柔軟度也不同,車廠、檢測單位理當設計「男性款」與「女性款」假人分別做測試,才能確定汽車是否對男女都同等安全。但至今多數車廠、檢測單位還是以成年男性的肌肉組成、骨骼組成、柔軟度去做安全性測試。以至於座椅的軟硬度、頭枕的高度與旋轉角度,都讓女性一坐上去就是在演《絕命終結站》。
從工程角度來看,許多被認為「只是有點不舒服」的設計實際上與安全息息相關:例如頭枕的軟硬度會影響車禍時人體頸椎如何移動、車禍的衝擊力會不會把頸椎甩斷;而安全帶勒在脖子看似只是「姿勢不正確」,但我曾查到有矮個子女性因為安全帶卡在脖子(正常應該貼在肩膀),車禍的力道讓安全帶瞬間拉緊,把乘客的動脈勒斷、導致死亡;此外,身體如果離方向盤太近,安全氣囊爆開後的衝擊力也可能把乘客撞成半殘。
因為查過這些資料,稍微了解工程的視角,讓我突破一般消費者選車的盲點,意識到汽車的性別差異隱藏在許多不易察覺的細節中。
看見希望的洞口,我從局外人變成參與者
最後,我找到北歐的一個汽車品牌,他們長年與女性工程師雅絲翠・林德(Astrid Linder)合作──她是全世界第一位做出「成年女性車禍假人」的英雌。他們已經從座椅方面,針對女性容易在車禍中甩斷頸椎的問題率先做出改善。
但懂車的伴侶提醒我:「這個牌子的新車要一、兩百萬,即使二手也要 80 多萬。」但我發現我一點都不介意。我這時才意識到,從調整座椅、查找資料、發布貼文、蒐集朋友回覆的幾個小時中,最讓我焦慮的不是「我買不了適合我的車」,而是「這個世界沒有一台適合亞洲女性的車」。
身為女性,面對這種結構性的性別困境,我們已經太熟悉──咖啡店座椅總是太高、女性騎車上路總是被逼車、當女性被認為必須負擔下廚的義務,廚房就被設計成屋內最小的空間──是這種女性無論到哪都充滿制肘的感覺讓我感到焦慮。
後來我將這款北歐車的資訊加到貼文中,文章發出後,有些網友提醒我這個品牌被中國車商收購後,妥善率欠佳,有不少疑慮。
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終於有人願意突破這個結構性困境,並認真地面對女性的駕車安全需求。雖然車商有不少疑慮,但他們與我信任的女性工程師合作,我仍有意願支持這個品牌。「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做選擇」,當我想起這句話,此時的我,已不再只是科技界的局外人,而是從使用者視角、期待推動改變的參與者。
即使我現在還買不起那台車,但至少我知道改變是存在的。那些女性工程師鑿開的小小洞口,讓我看見希望:或許當我存夠錢買車時,已經有更多安全的選擇。而那些已經有能力購車的北歐女性,或許在這幾年內,就能買到真正安全的、適合女性的汽車。不必再像幾個鐘頭前的我──也像一直以來的女性們一樣──前前後後上上下下都找不到安全的容身之處。
編輯室推薦閱讀:具包容性的碰撞實驗假人:重新思考標準和參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