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走向社會實踐:我的公衛人生,下半場從改變不健康的高教結構開始 精選

2024.09.10   陳秋瑩 |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公共衛生是一門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和效能的科學與藝術,透過有組織的社區力量從事各項維護人健康的工作。從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觀點而言,就個人專業的角度來看,已是台灣公共衛生最迫切的議題之一了,為了人生的糖甘味,我就是那麼想好好打這個下半場,讓我們一起加油!!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從沒想過會踏入學術這個科學殿堂,原以為研究所畢業後會如同許多同學一樣,遇到心儀對象步入家庭,從此過著相夫教子為主,工作為輔的生活。然而,月老一直沒有眷顧我,但也因沉浸於專業知識的追求不以為意,真要感謝碩班時幾位啟蒙老師 (胡幼慧、張珏、李玉春、周碧瑟等),使我學習到如何應用科學的邏輯思維、研究方法與工具探討公共衛生的相關知識,尤其是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並聚焦於心理健康。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回母校中國醫藥大學公衛系擔任講師,從此開啟教學與研究的公衛人生。由於感覺自己專業上的不足,於是申請到美國UCLA攻讀博士學位,持續於社會與健康行為領域的鑽研,期間受惠於恩師Carol Aneshensel的教導,並於2001年學成返國後回到中國醫藥大學繼續學術生涯。 

由於台灣1990-2000年代不少社會與健康關係之調查研究,在國內蓬勃發展的研討會或論壇裡發表,啟迪了我以及同期不少相似領域學子的思潮,例如女性主義在父權醫療上的應用促進病人醫療決策的參與權、文化、疾病與健康行為的關係研究促進對特定族群(例如原住民族、HIV感染者等)不健康行為與疾病防治措施的文化敏感度等。同時也有不少本土社會與健康方面的研究,包括針對國內衛生或社會福利措施、政策或相關計畫的探討,在國內學術論壇或本土期刊發表,嘉惠不少莘莘學子與相關單位的決策者。然而,曾幾何時,這樣科學實務應用的圖像在台灣卻漸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基於追求學術排名國際發表,以中文發表的期刊論文已不再成為國內學術界推祟的科學象徵了。

也許約自2005年左右吧,各大學開始競逐排名,拚搏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的績效。為此,紛紛設置針對教師研究的評鑑指標,其中以發表SCI或SSCI國際期刊的論文為主,除了量(論文篇數)與質(論文影響係數)外,更將其作為教師聘任、升等的門檻。為了短時間頭角崢嶸,有不少學校競相效尤,更有甚者以限期升等納入聘約藉此給教師壓力而產生“好”績效。這現象以國內排名前面的大學為烈。其實就學術品質與科學知識應用的價值而言,訂定學術的要求包括國外學術期刊的發表是應該的,重點在於要求的合理性,畢竟不同科學領域獲取知識與發表的速度是有所不同的。

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當我發現我必須改變研究策略(減少實際的田野調查,增加資料庫分析以提高論文發表速度)與論文改投國際SCI/SSCI期刊(雖然很想投國內著名TSSCI期刊),我才能因應當前高等教育體系對所謂“科學”專業的要求。逐漸感受到學術殿堂的相濡以沫、教學相長的溫度不再,看著身邊不少老師為了績效,日以繼夜的拚搏,健康出了問題後,我不禁要問這是我們要的高等教育環境嗎? 這是個可以支持科學人力發展的健康環境嗎? 公共衛生預防疾病的模式強調去除根源因素,亦即不利健康的社會結構性因素,我的公衛人生,走到下半場,深刻的領悟到,健康不能在學術裡空談,社會實踐更為重要,一切就從改變不健康的高教結構,尤其是私校體系開始,加入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是第一步,擔任工會重要幹部,與志同道合的夥伴,透過立院遊說、舉辦論壇、參與修法等,一起推動高等教育體系的改革。2023年9月28日教師節與幾個關心教育的團體於台大校友會館共同舉辦高等教育改革論壇,針砭當前高等教育問題並提出因應對策,以期政府當局參考。另外,積極投入校內教師會組織,並於2024年當選理事長,期望扮演教師與學校的溝通橋樑,創造雙贏共好的局面。

公共衛生是一門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和效能的科學與藝術,透過有組織的社區力量從事各項維護人健康的工作。其基本精神不就是走入人群的社會實踐工作嗎! 沒有健康的人力哪來永續的國力? 沒有身心健康的科學人力,又哪來國家發展的科學實力呢? 建築在追求表面數字的“論文科學”,形同高等教育體系的魔咒,如此不健康的結構,從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觀點而言,就個人專業的角度來看,已是台灣公共衛生最迫切的議題之一了,為了人生的糖甘味,我就是那麼想好好打這個下半場,讓我們一起加油!!

 

 

 

317 最後修改於 %2024.%09.%17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