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即利己 精選

2024.04.14   劉怡均|慈濟大學校長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面對種種挑戰,也就勇於接受試煉,無形中豐富了自我的人生,也開展了生命格局。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小時候住的四層樓公寓,總是媽媽在週日帶著我和弟弟從上到下將樓梯清洗乾淨。清過了樓梯,再把巷子從頭到尾掃一回。

「家裡一定要每天灑掃整潔,樓梯間和巷子雖然是公共區域,但我們掃乾淨了,自己每日行走也感到舒服。」媽媽如是教。

這般「大環境好,自己也快樂」的家教形塑了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鷄婆性格」。學術之道一路走來,除了自己的科學研究,也擔任學術及行政主管、主持大愛電視台科學節目、出版科普繪本,甚至參與了校長遴選。

博士班畢業返台前,我的指導教授 Richard Thompson 叮嚀:
“Focus on research. Don’t take any administrative position unless you have to deal with the dean.”

Thompson 教授往生前,我去洛衫磯探望老師,向他坦白我接了行政職,不過還是很投入研究。

「您所在的大學,都是根基深厚的百年名校,我現在服務的大學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我希望這所大學的教學、研究制度越來越完整,學風越來越好,我的學術成就也才能有加成的影響力,所以我必須參與行政服務。」我向老師解釋。

「況且,我不想抱怨。如果制度有不成熟之處,我就加入討論,參與改變的過程。」

Thompson 教授點點頭,表示同意,之後也給了我許多處理行政事務的忠告。

從教資中心主任、教務長、副校長到校長,一直自勉以僕人式的領導為大家服務。又因著證嚴上人的身教和言教,深入法華精髓,明白「迴小向大」、「利他即利己」的精神。面對種種挑戰,也就勇於接受試煉,無形中豐富了自我的人生,也開展了生命格局。

我總鼓勵年輕學者可依生涯發展的不同階段,承擔輕重不同的公共事務,停止抱怨、起身行動、結合眾人的力量,促使所任職的機構或學校發展得更好。大環境好,個人的學術投入將更有價值;同事的表現都傑出,個人的成就也更顯光彩。

佛教義理中提醒人們「緣起相依」的重要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停止抱怨,起身參與改變吧,因為「利他即是利己」。

  

後記

完成這篇文章後的兩天,發生了0403花蓮大地震。這是一次生死邊緣的「無常」體驗,驚魂甫定之際,隨即帶著師生投入校園復原、物資打包、及社區關懷等志工服務。

看著學生們書寫的心得:

「幫助別人,就忘了地震時的恐懼了!」

「雖然我只是幫災民撐傘,指引她入座,可是感覺就好像改變了些什麼。」

「校長陪伴、傾聽受災鄉親的心聲,現場好多鄉親一坐下來就流下了眼淚,可見這幾日的地震驚嚇與面對未來生活挑戰累積的壓力很巨大。很感恩有這樣的機會幫助別人,讓我更珍惜平安幸福。」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

 

 

1223 最後修改於 %2024.%04.%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