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學經歷)介紹:
- 助理教授,電機與資訊科技學系,德國多特蒙的工業大學(英文:TU Dortmund University)
- 研究員,NEC 歐洲實驗室 (英文:NEC Laboratories Europe)
- 研究員,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英文: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簡寫為A*STAR)
- 博士後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文: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訪問學者,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博士,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碩士,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 學士,私立輔仁大學應用數學學系
—
千里之行, 始於臺灣
在台灣, 我有一個比本名還要更常使用的綽號,大家更常叫我「包子」, 因為我有一個像包子一樣圓圓的臉。新同事問我, 會不會覺得從小被叫包子像是霸凌,我倒是習慣用不同的視角來思考每一件事, 我覺得這表示我很親切。因為這樣解釋,經常引來歡樂的笑聲。也因此時常被朋友戲稱, 妳是魔術師,喜歡正面思考事情,遇逆境,容易轉逆為順,放大正面效應。
我是一個平凡的臺灣小孩,從小學、國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接受了一整套臺灣的教育。我所有的專業技能,都是在臺灣累積,延伸應用,不斷地擴張職場所需的專業技能。求學過程中, 我只是一個頑皮的小孩,對新鮮事,好奇不斷,大膽嘗試鮮少人走的那一條路, 雖然那常常讓我摔得滿身是泥,又得奮力爬起來,但更多時候是滿身泥地匍匐前進,持續往前探索。
千里馬給了我重啟的勇氣,帶我寫下西遊記:蛻變
我很感恩臺灣國科會補助博士生赴國外研究的「千里馬計畫」, 把我帶到了新的城市,英國倫敦。也因為此契機,開啟了我後續旅居海外十二年的生涯,人生軌跡至今,有百分之二十的時光長期旅居海外生活與工作。自博士班畢業後,由倫敦遷移到幾個城市,包含新加坡、德國的海德堡、德國的多特蒙德。生長在快速變動的時代, 每一秒都瞬息萬變,下一個睜眼,就是另外一個新的國度。每一次到一個新的國家、新的城市,都是清晨五點多,每一個城市的早晨模樣,是我在這個新城市重啟生活與工作的第一印象。
蛻變:「變」與「態」
生命改變外在型態和內部結構,以適應不同環境,在生物學上稱為「變態」。蝴蝶的一生, 會經歷四態: 卵、幼蟲、蛹與成蟲。像施展魔法般,每一型態,截然不同,當你看見它,你已認不出它。相較於蝴蝶的變態,人生職涯發展的蛻變,彷彿安裝另一套新的軟體,還包括安裝新的語言套件,才有能力回應快速變動的環境。
「變」:持續改變。 每一次轉移至業界或學術環境工作,我都必須快速跳出過去框架,更新工作專業知識。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增長專業上的技能,關鍵是養成不斷學習的能力。資訊科技領域,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波新鮮事,從無線通訊技術、行動通訊、雲端運算、大數據、資料科學、到現今熱門的人工智慧,好奇心就像是一波一波的海浪,把產業界與學術界的自己捲起來,持續不斷更新專業能力。
「態」:重設心態。旅居海外的日子,凡事不能預設心態與立場。這讓我與人對話時,從別人的視角看事情,整合自己的思考,容易與對方達成共識,同時也不減損自己的目標。有別於專業技術,卸除自身文化框架,重新學習他人文化,是另外一種趣味。有趣的是,在歐洲業界的實驗室工作時期,工作單位定期舉辦的教育訓練中,會教我如何在歐盟計畫中,有效率的帶領電話與視訊會議,包含如何與亞洲合作夥伴對話,進而理解對話背後的意義,這使我從另外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文化。
初心如「玉」、情義如「山」:洄游臺灣
生命為了傳遞與延續,在大自然中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例如鮭魚洄游。鮭魚在出生地度過幼年時期, 長大後前往大海洋,發展成熟後返回河流,一般是它們出生的那一條河流,孕育下一代。我畢業之後,便離開臺灣,過往每一份工作都在海外,滋養我成長茁壯的同時,每有機會與臺灣進行工作上與學術上的交流,也提醒我不忘養成我的臺灣。臺灣教育我的情義如山, 不僅養成我最關鍵的專業能量,也幫我打開機會寫下新的職涯發展篇章。2023年結束了在德國大學任教的工作,轉職返回臺灣服務,獲獎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洄游臺灣,期許我保持初心如玉,將研究工作的熱情,如蝴蝶蛻變的勇氣,如鮭魚洄游之心,傳遞給新一代的臺灣。
—
謹以此文感謝臺灣科技部(現國科會)博士生千里馬計畫、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栽培。
謹以此文感念祖父巫玉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