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合法三週年 – 污名化與心理健康改善了嗎? 精選

2022.06.14   張雅雯 Yama Chang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我想我們都希望台灣能越來越好,無論是什麼性傾向、性別認同都能在台灣的土地上感到自在。

(封面照片:作者提供)

2019年5月17日,雨天,立法院外從青島東路到中山南路都擠滿了的人群,不分異同,期盼平權。筆者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唸碩班,一邊在哥大醫學中心的Division of Gender, Sexuality, and Health做跨性別族群心理健康的研究。時逢學期末,依然記得當時期末考一結束就跳上飛機趕在5月17日凌晨回到了台灣,也趕上了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的那一刻,自此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國家。

 

在那個時空下,眾人皆為了這個跨時代的法案十分激動,當時歷經公投的失利,沒有人是真正肯定法案能通過的,甚至因為是專法而非民法的通過,許多人更認知到多元性別並非真正平權,還有好大一段路要走,例如同志配偶共同收養權(僅能收養其中一方親生子女)、跨國同婚(跨國配偶的原生國家需承認同性婚姻)、以及人工生殖(同性配偶的人工生殖不合法)都尚未完善,並且隱隱也擔憂政策的改變是否真正能讓所有同志族群從櫃子裡走出來,不再有歧視的存在。

 

然而在同婚通過邁入第三年的現在,婚姻是否真正平權了呢?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接受度是否提高?換句話說,同婚通過是否減少了社會的污名化?是否又進一步提升因爲社會污名化所帶來的心理健康?



同性婚姻法案所帶來的影響

 

這三年間,許多團體仍舊不遺餘力的推動各項法案,如「婚姻平權大平台」積極推動修正草案、團體法律訴訟、拜會立委提案等等,在政策面進行平權立法工作;其他如社會教育、政治倡議、數位溝通等等,不僅從政策面,也兼顧社會及文化面的工作,並且透過每年的民調研究了解社會風氣之改變。

 

整體社會風氣是有正向改變的。婚姻平權大平台在屆滿三年的2022年5月17日發佈了2022 婚姻平權社會態度民意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同性配偶收養及同性配偶人工生殖的支持率都比2020年上升,接受小孩是同志的比例也上升10%,性平教育支持度甚至比2020年上升了20個百分比。由此顯示整體社會的接受度在許多層面都是上升的,換句話說,就民調的數據顯示,台灣對於同志的結構性污名化(structural stigma)在同婚過後是有正向改善的。



結構性污名化及心理健康

 

然而,我們該如何量化結構性污名化所帶來的影響?結構性污名化的定義為「污名化族群的機會、資源、及福祉因社會風氣、文化規範、以及公私部門政策及制度而被限制。」[1]。其中,多元性別族群的心理健康深受結構性污名化影響。例如在美國麻州2003年通過同性婚姻法案的一年之後,同志族群的憂鬱症狀顯著下降了14%[2]。瑞典也有類似研究證明,2009年同性婚姻通過後,同志族群心理健康顯著提升 [3]。

 

而台灣的同志族群是否在心理健康也有在同性婚姻通過而有所不同呢?由香港大學黃昱得教授在2022年3月於國際公衛期刊發表的文章提供了初步的答案。這個研究發現台灣的性少數男性在同性婚姻通過的一年後,來自社會的壓力及因為性傾向而加諸自身的壓力也降低,並且進一步影響憂鬱症狀顯著的降低[4]。雖然這個研究主要對象非所有同志族群(LGBTQ+),但我們可以看到同志婚姻通過對於結構性污名化及心理健康在台灣是有正向的影響的,這是令人振奮的結果



科技如何輔助污名化的研究

 

作為一個研究者及數據科學家,筆者時常在思考如何將數據科學結合心理健康研究,尤其是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著實提供了珍貴的環境及豐富的數據可能性。例如在匿名的網路平台,仍然可以見到許多歧視性的言論,透過資料探勘(Data Min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自然語言處理(NLP)去分析非結構的文本(例如:社群媒體的留言及評論),則可以更廣泛的了解社會風氣變化的趨勢。其次,希望台灣能有更多學者投入同志族群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實證資料以促進保護性的法案通過,例如研究性少數族群的霸凌遭遇、自殺意念和行為等等,特別是針對風險較高的青少年族群。

 

時間拉回到2019年5月17日,迎來了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案,興奮地在廣場前認出了〈阿翰po影片〉的阿翰,記得他曾經分享過他小時候曾因為性別氣質陰柔被霸凌,而長大的他卻能用包容和柔軟,演出不同性別的角色。忍不住問他能不能給他一個擁抱,阿翰笑了笑給了我一個緊緊的擁抱,我想我們都希望台灣能越來越好,無論是什麼性傾向、性別認同都能在台灣的土地上感到自在。




參考資料

 

  1. Hatzenbuehler, M. L., & Link, B. G. (2014).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structural stigma and heal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03, 1–6. http://dx.doi.org/10.1016/j.socscimed.2013.12.017 
  2. Hatzenbuehler, M. L., O'Cleirigh, C., Grasso, C., Mayer, K., Safren, S., & Bradford, J. (2012). Effect of same-sex marriage laws on health care use and expenditures in sexual minority men: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2(2), 285-291.
  3. Hatzenbuehler, M. L., Bränström, R., & Pachankis, J. E. (2018). Societal-level explanations for reductions in sexual orientation mental health disparities: Results from a ten-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weden. Stigma and Health, 3(1), 16.
  4. Huang, Y. T., & Liang, Z. (2022). Effects of same-sex marriage legalization for sexual minority men in Taiwan: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9.

 

 

2872 最後修改於 %2022.%06.%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