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女科技人電子報的邀請,希望我分享對性別平權的觀察。本文撰寫期間,正好是東京奧運的賽期。這一次的東京奧運,為遭受疫情折磨了數個月的臺灣,帶來了無比大的振奮,我國的獎牌數已經創新高,獲得國內外一致的讚揚。選手們的自信、青春、包容、謙遜、積極,對賽事的真誠,對競爭對手的禮敬,更受到國際高度的肯定。許多國外媒體也為臺灣發聲,例如美國外交家雜誌就以:Taiwan-Sorry, “Chinese Taipei” is Having a Fantastic Olympics為題,述說臺灣在國際賽事上奮鬥的艱辛。
而此次奧運,另一個讓人注目之處,是賽事中的性別平權的進展。女性參賽選手占49%、LGBTQ選手(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至少131位,均為史上最高。(參考連結:從歧視到追求平等,奧運的性別平權之路)
在奧運中,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女性運動員,展現了豐沛的能量,她們也善用因運動而帶來的聲量,幫忙平權的推動,例如得到女子羽球銅牌的辛度,在印度推廣平權並力主不應污名化月經(新聞連結);德國女子國家體操隊則穿著褲型體操衣上場,以表態女性運動員不願被性化,有選擇衣著的自由(新聞連結);美國和英國的女子足球隊在開賽前,集體以單膝下跪的方式,凸顯消弭種族歧視的重要(新聞連結)。
我國女性選手也表現優異,得到女子羽球銀牌、現為世界羽球排名第一的球后戴資穎,獲得舉重金牌的郭婞淳、銅牌的陳玟卉,空手道銅牌的文姿云,拳擊銅牌的黃筱雯,桌球混雙銅牌鄭怡靜,跆拳道銅牌的羅嘉翎,她們堅持奮戰的精神,讓所有人都深受感動。
但這樣一個讓人感動的時刻,若我們從性別和歷史的觀點來觀察,女性自觀眾席上走進賽場,卻是歷經了數千年的奮鬥。因為在古羅馬時代,女性基本上是被禁止參與競技的,即使有少數女性獲得允許,也遭到輕蔑的對待(參考連結)。
現代奧運在1896年開辦,初期也是全面禁止女性參加,之後雖然漸漸鬆綁,但男女選手項目及人數差異仍非常懸殊,一直到2014年國際奧會通過性別平等改革議程,將男女選手比率各占50%列為重要目標後,才有明顯進展。(參考連結)這樣的演進,如同百年來,女性突破各種藩籬和限制的演進,從形式上的平等(你有我也要有,所以爭取平等參政權、同工同酬),走向實質的平等(注重女性生理差異,促進立足點的平等,改善過去歧視造成的不利處境),一直到百花齊放的第三階段,希望多元化性別平權,並深化性平教育和培力弱勢群體(對LGBTQ權益的促進,以及實踐性別平權於日常),我們欣見許多傑出的女性選手突破各種體能、刻板印象和性別的限制,減低性別在賽事上可能的阻礙。
運動領域如此,科技領域亦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做的調查顯示,全球高等教育畢業生中,理工科女性占35%,其中女性就讀的領域分布,以醫療與健康領域最多占15%,其次則為數學與統計領域,以及工程、製造與建築領域,皆占8%,接著則是自然科學占5%、資通訊領域占3%;而根據我國教育部統計處的數據,近10年來,就讀科技領域的女性比例,從2009年的32%,至2019年增加到36.4%。根據中國工程師學會在2019年的調查,生技醫工是少數女多於男的科技類領域,占比達44%,其次是建築與都市規畫占29%、資訊通訊占18%,至於女性投入最少的則是機械業,僅有3%,合計女性工程師在科技產業中占13%。(參考連結)
對科技領域來說,女性投入理工生醫的研發和職業比例,明顯仍需要繼續提高。因為科技需要多樣化的人才,創新才能進行,而且這個創新才不會複製父權的偏見,變成為壓迫而服務。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性別差距」調查指出,在尖端的科技領域中如AI人工智慧,只有22%的專業人員是女性,這代表在產品的設計或應用上,女性的需求可能會被忽略,或是會以男性觀點開發帶有刻板印象的產品;反之,如果能有更多女性加入,提高性別平權的思維,不同性別群體的需求就可以受到關照,甚至可以補足弱勢群體先天差異的需求(例如開發促進女性肌耐力的產品,或以虛擬實境技術模擬職場性騷擾的情境,教育男性主管、以建立同理心)。
想到1915年臺灣彰化出生的林月雲,是臺灣女子放棄纏足的「天然足」第一代,她在1931年的「第十二屆全島陸上競技大會」中,以三級跳遠10米46的成績,創下台灣女子新紀錄;而100公尺賽跑預賽中,也跑出13秒3的金牌成績。因為出色的表現,被選為第一位代表台灣參加明治神宮體育大會的本土女子運動員,只差一點就能參與當時的奧運比賽(新聞連結),在這短短不到一百年間,臺灣女性從纏足到在運動上的發光發熱,其進展真讓人無比驕傲和欣慰。
我們要謹記:所有平權的進展,靠得都是每一個人的努力和發聲,而不能只想著享受別人為自己爭取的成果,當一個free rider。因此,衷心期待在這次賽事上贏得榮光的女性選手們,能激勵更多女性,也期待在科技領域上,每一位有聲量的研究者,能善用自己作為典範,鼓勵更多女性的投入。在政策方面,更要起帶頭的作用,以奧運在2014年的刻意對性別比例的調整為仿效,有計畫、有策略的降低女性進入傳統以男性為主流的領域,讓性別不再成為女性人生選擇的障礙!
願所有人一起努力,縱算我們這一代無法親見造成障礙的天花板被打破,至少也應讓這個天花板,因為我們的衝撞而產生裂痕!
(封面照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