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二月號 182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23.02.14   韓宜|博士、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創辦人、英國Formosan Farms創辦人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用科技的素養,一點一滴建構在日常生活中,讓 Healthy Lifestyle 成為每一個追求好的生活品質的現代科技人,當今最重要的功課。

(封面出處:作者提供)

我在2021年四月赴英國前,為了分享自己一年前開始執行的「新」飲食方式,讓我從養兒育女以後一直保持直線上升的發福趨勢,回復到大學時代的樣貌,因為太多朋友看到這樣的改變而好奇,我乾脆組一個群組一次講。但是後來遇到疫情,「Dr Han Lifestyle」群組變成廣泛討論健康養生身心靈兼重的朋友圈交流平台,主要以自然療癒與心靈成長為主軸,嚴禁亂貼圖或是與版旨無關的言論,前前後後也有不認同而退出的人;但以最近幾年大家對健康關注的需求上升,人數也以朋友圈為主緩慢增加中,這兩年來也算是無心插柳。

 

本次客座編輯,期待能把我們群組共同相信的事情,與更多讀者分享,讓各位在工作之餘,能正視健康養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經過時間累積的一種生活信念與日常。Lifestyle,在2021年疫情中的歐洲成為社群媒體快速崛起的熱搜關鍵字,但如何開始? 如何執行?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網路「專家」們讓人無所適從。本輯旨不在「教」讀者,而是給讀者們在主流媒體排山倒海的資訊中一個反思和沈澱的機會,並以女科技人的素養,有系統地建構屬於自己的Lifestyle。受管理學訓練的我,只相信「最適解」,fit;而不相信有「最佳解」,best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曾經是千禧年時流行的手機品牌廣告詞。當時還在遠傳電信工作的我,每天身上帶著五支行動電話,以了解其他競爭對手的服務;剛從MBA畢業的我,覺得這樣的行動科技生活方式很酷,當時的理解是,這個廣告的手機品牌比較「人性」,相較當時其他品牌的使用者介面,更容易上手。時隔二十多年,現在的我,盡量遠離手機的高頻電磁波,能用現金就盡量不用行動支付,手機放在口袋外出時,和睡眠時,關到飛航模式。現在的理解變成:沒有人性,科技也沒有意義。

 

以前在大學商學院教書時,很多學生來找我說:「老師,我想要知道如何賺大錢。」但我總是提醒,錢再多,也要換成日常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城市裡,人與人的距離很近,但又很遠,人們習慣去用錢「交易」生活上的種種需求,不用跟店員熟,照價付錢就可以。在鄉下小鎮裡,不一定需要用到錢,生活所需或許都不難張羅到,很多用「交換」就可以滿足日常,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好貨,或許有好人緣更重要;一條街可能蜿蜒一座山,與幾公里外的「鄰居」話家常,即使是嚼舌根毫無建樹的八卦,人與人的距離卻很近,生活所需毫不匱乏。

 

人,是需要很多溫暖關係的社群。在手機上或許有十個百個群組,每天叮叮咚咚,你是否真的有感覺? 那些貼圖,究竟是無意識的噓寒問暖?還是有意識地打發時間?尤其是疫情這兩年,不得已的「人性」靠「科技」維繫,一旦各國陸續把隔離和檢疫的枷鎖拿掉後,是否覺得,即使大老遠跑去與家人朋友面對面聊天喝茶,還是最實在?

 

社會科學的多重方法(Multi-methods)研究訓練,讓我長期從質性田野調查(qualitative field study)的觀察、參與、非正式訪談切入,在我最熱衷的農業相關研究場域,穿梭在農民、農村社區、鄉土街坊,伴隨著濃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擷取我對研究上所需要的第一手資料(primary data),然後萃取成量化問卷調查(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以滿足投稿學術期刊所謂的研究人類社會與行為的「科學」。然而研究是研究,我就因為這樣的研究方法而沈浸於濃濃的鄉土人情關係中,進而走上創業之路,想要幫助研究對象走出種種的困境。人的行為與層層複雜的社會關係,很難用自然科學的訓練角度去理解這樣堪稱社會科學的科學,所謂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在這樣的情境下,可以解釋成:用具有系統性的方法去建構理解人類行為與社會關係的模式,並且可以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預測」。相對於理工的「硬」科技,社會科學的範疇可謂「軟」科技:圍繞在「人」這個有血有肉的有機體所延伸出來的所有有辦法以運用「科技」工具與「科學」精神,歸納建構一套具有邏輯思維的因果關係。

 

本期要談的主題,是一種具有系統邏輯的生活態度與主張,讓有心建構健康生活態度(Healthy Lifestyle)的「人」,能跟隨本期文章的作者,運用到自己的情境上,發展「最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專題報導】撰文者黃秀英教授是我以前在逢甲大學的同事,長期在行銷領域鑽研的她,三年前開始拓展她的研究場域到真正的「田野」。有好幾次我們利用沒有課的日子,一起到阿里山、日月潭去拜訪茶農,是研究、也不是研究,是出遊、也不是出遊。聊天喝茶,多麽愜意的研究旅程,索取所謂的質性研究資料變成只是每趟旅程的副產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情誼與智慧傳承,是那些書本上和網路上都找不到的瑰寶。

 

教育】專欄的邱淑玲創辦人,是我孩子就讀華得福學校的家長,她和先生對於學校相關的事物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非常熱心。六年前我剛成立「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時,有產品而苦無通路,第一個通路就是到她創辦的「川川人市集」,這個華得福下課市集,每週四邀請有理念的生產者,我當時也是其中一員,小孩放學時讓我在校門口擺攤,賣紅玉冷泡茶(註1)。每年的迎新市集,我如果有擺攤,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會來購買亞格的產品,因為純淨健康無添加的冷泡茶讓他們印象深刻,相對於市面上其他的產品,讓他們發現健康的茶就算不加糖,也可以是好喝的,這真是一個具有教育意義的市集!

 

職涯】專欄李彩鳳總監是我群組裡活躍的人之一,非常熱心的她,對於任何健康有機的小農和手作產品總是不遺餘力地推廣。這樣的熱情,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像 Lifestyle 一樣,幾十年如一日的職涯發展脈絡的養成。文章篇幅有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聽一下她的專訪,也給在座許多的師長一些業界的想法,瞭解創業者的職涯經驗與自我期許對於理念的貫徹,源自多方性的累積而成的結果,而這絕對是可以透過科技精神的系統性建構傳遞給不同的社群與世代。

 

好文】則請到陳美華博士,以出版者的身份介紹一本有關自然療法的【好書】,讓讀者能夠有一個起始點去展開。

 

期待本集能帶給各位讀者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這不是需要多麽高深的科技,而是要用科技的素養,一點一滴建構在日常生活中,讓 Healthy Lifestyle 成為每一個追求好的生活品質的現代科技人,當今最重要的功課。

 



1:李慶芳〈靈感來自生活的懶:社會企業家的創意泉源〉

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4518

 



參考資料:

 

 

世新電台「台灣的故事」專訪:

  EP8. 從教授研究到創業實踐

1229 最後修改於 %2023.%02.%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