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二個週日是母親節。哺乳類懷孕期間,母體與胎兒互換DNA及細胞,母親看著自己身體的轉變想像胎兒逐漸成形,女性除了要滋潤孩子,滿足人類最基本生理需求以外,還要一步步滿足下一代的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實現的不同層次。
母親,是人生的第⼀位導師,每天接受孩子各種問題的考驗。「行行出老母」Podcast希望藉由母親的故事來介紹各個專業領域。同時也延展出「我的老母」系列和職場相關延伸的訪問,如工會等議題。
「行行出老母」以母親和職涯為出發點,已訪問70位母親,介紹80種職業,並與台北市教育局青發會合作校園職人講座與工作坊,除了以母親和職涯探索的角度,彙整現有與職涯議題的相關資訊,也協辦雜學校「女力未來學」線上論壇,共同探討在科技迅速轉變衝擊下,未來的職業,將會有和今天全然不同的面貌。
本期電子報的主題是,「女性科技(Femtech)」,據大陰百科的定義,女性科技(FemTech)為由女性所創立並設計產品或服務,旨在透過科技解決女性生理或日常生活困擾的專屬科技名詞。
科技就是一把雙刃刀,幾天前卻傳來一則讓人不安的新聞,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案,將影響美國女性身體的自主權。華盛頓郵報的專欄報導分析後續效應,智慧型手機可能會泄露網路搜尋人工流產紀錄,甚至就醫狀況等……。
到底該如何跟科技共存?本期的專欄作家凡妮莎就曾運用最受小學生歡迎的程式遊戲《Minecraft》,模擬女性內生殖器的建築,建造「大陰博物館」,讓學生從小就慢慢接觸性教育,能夠對女性身體構造有更深入的了解。
凡妮莎的【專題報導】專欄〈女性科技(FemTech):最適合女人的產品,該由男人來設計、還是女人?〉,由凡妮莎(曾穎凡月事老母,台灣月亮杯/月經碟片群眾募資計畫發起⼈、凱娜棉條創辦⼈)介紹女性科技(FemTech),解決一些存在但不被討論的問題,包含陰道、漏尿、「長效型」男性避孕。
為什麼我們需要女性科技而不是男性科技?我們是否可以使用科技去解決生理性別所帶來的問題,而不是將焦點放在社會性別上?Renee YEH(口譯、創業家老母)以〈科技的動態與資本的流向如何影響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一文,在本期【家庭】專欄,論述了家庭科技過去不太受到資本市場重視,但近年隨著愈來愈多女性投入創投領域,也逐漸成家生子,同時在疫情期間發現了女性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取得平衡的挑戰,讓現代家庭的科技需求獲得了應有的重視。
Vivian Chen(Girls in Tech 台灣分會會長)在本期【特寫】專欄〈瞥見洞穴外的世界,對抗機會的詮釋不正義〉一文中,闡述了一位年輕女性從對未來無助徬徨,在因緣際會下走進印度童工收容所的心靈探索旅程。讓她將網路世界中的數位人權視為己任,進入了一間區塊鏈新創公司,俯瞰這世界的所有可能性。
過去的亞洲地區因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女性的社會立場相當薄弱,直到近年職業女性的增加、性別意識高漲、平權以及SDGs的提倡下,包含日本的許多國家中女性的勞動議題就更受到人們注目。【新聞分享】深度日本耙梳了女性科技(FemTech)與日本勞動相關的議題。
而【好文】中SAS(全球人工智慧與分析軟體大廠)台灣總經理陳愷新提出一個大哉問,每五位台灣婦女,就有一位面臨親密關係暴力;其中,又以精神暴力的占比最高。如果我們從AI及數據的角度出發,能做什麼來增進女性社會地位與強化扶助資源?
本期的女科技人電子報,大膽借用社會學者包曼「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和新世代對於性別的全新想像,假設我們的未來能夠以「女性科技」為利器擺脫刻板二元論;以「液態性別」來回應這個時代命題。
「行行出老母」平台:https://linktr.ee/howlao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