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鹽」的藥學人生:林滿玉院長的研究之路 精選

2025.02.14   文:禢宛琳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6期特寫_林滿玉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6期特寫_林滿玉

從童年的自律到學術的專注,從性別平等的實踐到專業創新的推動,滿玉以不懈的努力和細膩的關懷,成就了屬於她的精彩人生。對於她來說,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取得個人成就,更是能夠改變更多人、啟發更多女性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林滿玉,曾擔任中研院助理研究員,美國國家衛生院博士後研究員,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學系創系主任,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

目前為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常務監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

在「性別平等」的環境下成長

林滿玉誕生於有「風城」之稱的新竹,林爸爸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小商人,林媽媽是一位裁縫師,滿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上有一個哥哥,下有兩個弟弟。在那個缺乏娛樂的年代,讀書成為她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選擇,每天的生活就是往返於家、學校與補習班之間,有時候她會隨興地騎腳踏車到近郊不知名的地方,來一場放空的饗宴。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林滿玉能夠持續堅守在研究的道路上?第一時間她回想起爸媽非常對重視孩子的教育,以及家中充滿愛與支持的點滴小事。滿玉回憶起媽媽以獎勵取代懲罰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理解付出與回報的價值。「我到現在還很喜歡喝牛奶,因為念小學的時候,媽媽說考第一名就可以在學校訂一個月的牛奶,我尤其喜歡淡黃色的水果牛奶,玻璃瓶裝180cc的味全牛奶,對我來說是快樂的鏈結。」為替孩子準備良好的讀書環境,林爸爸一口氣買了4張一模一樣的書桌和書燈,因為她的爸媽沒有重男輕女的想法,滿玉也就在這種性別平等的環境下長大。學期開始前,爸媽便趕緊到新竹城隍廟旁的書店,為4個孩子購買參考書。考試前2週更是家中的戒嚴時期,她笑著說:「為了讓孩子專心唸書,準備考試,連爸爸都不能看電視!」爸媽總是說,「你們盡量念書,能唸多少唸多少。」這樣的支持與要求,讓滿玉從小便養成了專注於學業的態度,也為她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堅持奠定了基石。

家庭的啟發:He for She

回憶起家中的日常,滿玉不禁感慨爸媽間的默契與合作。「爸爸和媽媽關係很好,因為媽媽開店,裁縫工作很忙,爸爸有空就會做家務,其實爸爸做菜比較好吃喔!」小時候,滿玉負責洗米並用大同電鍋煮飯,哥哥則負責餐後的洗碗工作。她笑著說:「我不喜歡洗碗,因為太油膩了!所以非常感謝哥哥的承讓和Bosch洗碗機。」這種家庭教育讓她深刻認識到,無論性別,家務分工與責任都是平等的。有一次過年前,被要求幫忙洗窗戶,她反問:「為什麼哥哥不用?」這種對平等的堅持與質疑,自小便埋下了她追求性別公平的種子。「家庭對我的影響很大!」林滿玉坦言,父母在生活中的性別平等正是He for She的典範,也深深影響了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因此無論是先生(是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兒子還是女兒,都有各自應該承擔的家務責任。父母的榜樣和家人的支持,啟發了她關注性別平等議題的初衷。

從銲槍中初探科學

年長滿玉2歲的哥哥唸工專,專攻電子,所以在家中她有機會看哥哥拿焊槍,設計並製作電路板,裊裊白煙中有些許焊錫的味道,滿玉覺得很有趣。漸漸地,她也學哥哥拿焊槍,修理簡單的電線短路。因為兄長的關係,滿玉耳濡目染對自然科學有較早的啟蒙,也較為偏愛。原本她也想念工專,只是想到國中後就要離家,也就作罷。需要背誦的文史類科,滿玉覺得負擔較大,不過英文卻是她的最愛,成為教師(例如英文老師)是她的志願之一;另一個志願是開設麵包店(因為麵包實在很好吃!)。無論求學或就業,滿玉覺得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

民國六十年代,沒有太多的資訊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加上家人的建議,滿玉選擇報考丙組(也就是現在的三類)。當時大學入學方式是先填志願後考試,媽媽說考上師範大學,就送她一台鋼琴,因為師範大學是公費;最終滿玉進了台灣大學藥學系。

學術路上的堅韌與突破

進入藥學的世界後,實驗室有各種新奇的實驗設備和材料,實際操作之後,滿玉發現實驗材料經過不同的方式可以產生千千萬萬種具有不同活性的物質。這一刻,她終於明白藥學是一個充滿創意和挑戰的科學。在藥學系這個重視讀書的環境,她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報考研究所。台大藥理學研究所畢業後,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央研究院,遇到人生的貴人蔡作雍院士。蔡院士手把手地教她做實驗,整理實驗數據,撰寫學術論文;他說:「林小姐,你儘量寫!」。是啊 ! 剛畢業的滿玉好不容易擠一份文稿給院士,隔天院士便給她一組混合材料的【拼貼藝術品】。因為院長把她寫的內容依段落仔細剪下,重新組合後,再用3M膠帶貼在A4的紙上,讓她重新學習。院士對學術的熱愛,使得她也對研究產生興趣,院士更鼓勵她前往美國進修。1989年初,滿玉收到入學許可通知,看著剛出生的女兒猶豫不決的時候,公公說:「你放心去念書,我們幫你照顧孩子!」於是在先生和家人的支持下,在對家人的思念之中,終於取得藥理學博士學位。因此,她常常鼓勵學生,一定要把握進修的機會,可以擴展人生的視野,不過同時要把家庭安頓好,沒有後顧之憂,才可以全力以赴!

從美國學成歸來後,滿玉繼續在中研院從事中樞神經神經退化相關機制的研究,後來轉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副研究員。有時候因為實驗進行順利而延遲下班,公婆會幫忙接送並照顧3個孩子,她非常感謝公公和婆婆的支持,她常說:沒有公公婆婆,就沒有今日的她。在孩子們快速的成長中,滿玉憑藉持續的努力,升遷至研究員,並合聘國立陽明大學(現今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同時開始她在服務、教學與研究領域的多面才華。

行政職務的挑戰與堅持

2008年,在當時的長官何橈通主任的鼓勵下,她轉任藥理學研究所所長,自此開始為期16年的行政工作。在藥理所,她建立臨床試驗相關的教學和實習,拓展學生的畢業職涯領域。之後,在梁賡義校長的支持和協助下新創藥學系,讓陽明大學在醫藥生技的教育和研發更臻完善。目前藥學系共有3屆畢業生,在藥學專業都有很傑出的表現,包含國考掄元,且通過率超過9成等。2021年交通大學和陽明大學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滿玉率先規劃藥學系學生跨校區學習,讓大一新生住在光復校區,接觸不同校區的文化洗禮。此外,滿玉在博雅課程開授「藥學知多少」的課程,培養光復校區的學生對用藥安全的素養,以便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性別議題與學術創新:站在聚光燈中心

讓滿玉真正踏上性別領域的契機,源於現任宋順蓮監事(滿玉的大學同學)的啟發;當時順蓮擔任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邀請滿玉加入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滿玉非常感謝同學順蓮的帶領,發現理工科學界(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存在性別不平等的事實,也是所謂的管漏現象(a leaky STEM pipeline),這是一個全球性且存在很久的現象。2019年在順蓮的支持下,滿玉接下理事長的任務,便致力於推廣科技女力和科技性別平等。的確,對於女孩子/女性來說,一些外在因素,例如男理工,女文史的傳統印象會影響她們從對數學感興趣,漸漸對數學失去信心,最後卻放棄選擇理工科學相關的高等教育;如同一個管道漏水,最終水會慢慢流失。滿玉希望通過學會會員的共同努力,改變科技性別的管漏現象。在一次性別議題演講中,滿玉深受主講人史丹佛大學隆達·希賓格(Londa Schiebinger)教授的啟發,特別是關於Gendered Innovation,中文翻譯為『性別化創新』的議題。但滿玉更喜歡說:Innovation with gendered consideration,『具性別考量的創新』」,亦即將性別考量納入學術創新。此外,滿玉也在光復校區開設「性別平等的你我他」的博雅課程,培養學生性別平等的素養,創造性別友善的學習環境。

從細節出發,改變未來

在科學會議中,遇到拍團體照時,她發現男生常站在C位,而女生則被邊緣化,因此她刻意改變這種情況,讓女性同仁站在中間,展現應得的榮耀。滿玉用她的經歷詮釋了一個道理:人生的選擇不必然是由熱情驅動,而是對自我能力的深刻理解與把握。從童年的自律到學術的專注,從專業創新的推動到性別平等的實踐,她以不懈的努力和細膩的關懷,成就了屬於她的精彩人生。對於她來說,真正的成功不僅僅是取得個人成就,更是能夠改變更多人、啟發更多女性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附註:『胡椒鹽』係指『"服"務、"教"學、"研"究』,是學術殿堂裡的高難度境界。

 



 

142 最後修改於 %2025.%02.%21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