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教師研習營的性別現場觀察 精選

2025.02.14   基地 | 國立大學助理教授
刊載於專欄 教育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206期生命專欄 《女科技人電子報》206期生命專欄

不論國際間各種多元共融的政策如何興衰,台灣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我還是對台灣的性別平等發展還是保持樂觀的態度。

(照片來源:pexels.com)

在歐洲待了八年左右,我於2023年返台加入高等教育的行列。記得當時一邊處理繁瑣的報到行政作業,一邊努力適應台灣的公務行政系統。不久,收到了學校的通知,邀請我們這些新進教師參與由學校規劃的「新進教師研習營」。活動中有許多行政作業的介紹,也有教學經驗的分享。對於當時還是菜鳥助理教授狀態的我,絕對是一個可以快速學習的好機會。在兩天的活動裡,也安排了一場關於性別的講座。可能是因為那陣子台灣#me too事件頻傳,整場講座聚焦於大學老師在校園內面對性別相關事件時,如何避免觸犯法律。

講座對於各種事件的說明都很清晰,讓我學到不少。但更令我震驚的是最後的Q&A環節。記得當時一些男老師的提問讓我感受到強烈的文化反差(reverse culture shock)。這裡列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問題:「如果我的實驗室歷屆以來都只收男學生,從來沒有收過女學生,這樣算性別歧視嗎?」、「我的實驗室只有男性,我們在實驗室牆上貼AV女優的海報,然後我們會在沒有女性在場的情況下評論女性的外貌,這樣算性別歧視嗎?」每個問題後,通常迎來的是台下眾多男性老師的笑聲。在陣陣喧鬧聲中,我左右環顧發現少數的女性教師個個都眉頭深鎖。

當然在這之後,講者還是曉以大義地說明這些都是性別歧視,以及其後更深刻的內涵。但是當時的講座現場,仍然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我也是男性教師,但身為LGBTQ+社群的一員,性別議題一直都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也因為之前長期生活在歐洲,或多或少已經習慣了歐洲對於性別平等的嚴格要求。回到台灣的高教現場,目睹了以異性戀男性教師為軸心所形成的大學教師社群,還是覺得很震撼。因為這樣性別盲的現象居然是發生在大學教授的身上!如果連學術圈的知識份子都是這樣的狀態,很難想像社會中的其他環節,是不是存在著更低落的性別意識呢?

說到歐洲對於性別平等的要求,讓我想要提及一位朋友的經歷。他是德國白人男性,任教於荷蘭一所大學。某次受邀參與一場學術圓桌論壇,事後該論壇遭到許多投書抗議,理由是台上與會學者中男性比例過高,且幾乎全為白人男性。朋友急忙發表聲明,譴責主辦單位未考量性別平衡,並表示自己是論壇當天才得知其他與會者的名單,事先並不知情。聽到這個故事,我深感震撼—歐洲在性別議題的要求上已細緻至此。

然而,直至2025年的現在,歐洲許多國家已由右翼與保守勢力執政。美國也隨著川普當選總統,開始停止許多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元、平等、共融)計畫。曾經的歐洲經驗,或許在未來五年或十年可能還會有許多變化。但回望台灣,不論國際間各種多元共融的政策如何興衰,台灣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儘管如此,我仍然對台灣的性別平等發展保持樂觀。畢竟,2019年,我們成為全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這樣的社會,仍有機會在性別議題上持續成長。

 

303 最後修改於 %2025.%02.%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