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答應教育部擔任今年九月的全國大專新進教師研習營的主講,講綱如下:
1、身為台灣大學教師的認知
當你答應回國來任教,就要理解這份工作的意義包含某程度的犧牲、但也會有的價值與回饋。確實,台灣的教職薪資欠缺實務競爭力與國際學界競爭力,但是教育自己的學生,和教育其他國家的學生有本質上的不同。其他國家也許可以給你很高的薪水,但是你卻未必能對該地有什麼改革的機會,這在人社學科、法政經濟學科更是如此。何況除了高房價的台北,其他地區生活仍可以相當有品質,當你對自己的選擇有充分的瞭解,就不會有錯誤的期待。另外,我可以保證,教育自己年輕人的成就感,絕對可以彌補薪資上的失落感。
2、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平衡是可能的嗎?
可能,而且必要。教學相長,沒有不斷精進的學問,沒有教育的能量。服務是專業的貢獻,更是對社會脈動的接軌,是避免象牙塔研究的關鍵。這三者不但不衝突,而且相輔相成。當然許多學校升等著重研究,但身為學者,厚實與精深的研究,本來就是教學和服務的基底,否則一定會造成教學和服務的加害給付,苦了學生和受你不專業所累之人。
3、如何維持熱誠呢?
喜歡教育的人,在台灣的環境是會歡喜的。台灣仍然有很優秀的學生,很硬的軟實力。我們之所以選擇教育,某程度就是選擇了社會影響力。既然如此,學生就是我們的眼睛和手,把學生教育好,我們就有了千手千眼。對學生,不要期待太高,他們就是不如你才來學習,因此你可能被學生傷害、背棄,但也可能被他們支持、激勵。那幾百雙台下的眼睛,有幾雙能閃閃發光,你的講學就有了價值。教育的速度很慢,所以叫百年樹人。但是,教育的能量很大,其他的工作只能修剪枝葉,教育是從根部改變環境。你願意,就可以栽培出參天的大樹。
4、 同儕間又要合作又要競爭我該如何面對?
你的表現優異、就一定有人嫉妒,你的表現低潮,就一定有人奚落,錦衣夜行絕對不會更好。這情況,在任何工作都一樣,大學教師亦然。所以我的哲學一向是錦衣想穿時就穿,不想穿就不穿,重點在自己而非擔心他人。請專注在自己的領域和有興趣的事情,不必太介意他人的眼光。要有幾位談得來的朋友,不要落單,多向你喜愛的前輩請教。同儕有好的表現請用力稱讚,遇到低落時不要害羞開口求援。組織或參與團隊研究很重要,有對話的人和能量很重要。
5、 我的領域有所謂的「大老」嗎?我該如何和大老相處呢?
大老沒有這麼可怕,能被某領域公認為大師或大老者,必有其可觀之處,先不必過於排斥,當然也不必趨炎附勢,打亂自己研究的節奏。以本人為例,雖然一向並沒有什麼大老庇蔭,但學術道路一路行來,受許多資深老師的鼓勵,才能在很關鍵的時候勇敢的向新領域挑戰,我一直都心懷感謝。何況,台灣學術是相對公平的環境,每個人的實力,是有公評的。不否認確實有資深師長互犢情切,對師門學生提拔有加,但此為人之常情,所謂的名校畢業光環或是師長的提攜,終究都是一時,也許可以助你起步,卻絕對無法保證順遂。我自己的經驗,絕大多數的資深師長都非常樂於分享,「我是大師、真理,逆我者亡」這種上古時代的恐龍真的很少,若不幸遇上一兩隻,應該是職業風險可容許的範圍。
6、 我的學術生涯起步了,之後該如何規劃?
研究生涯以20年計,若一個主題要深入至少需要2年,20年能精通者,也不過10個主題最多,因此要慎選主題。既然走進教育而非在純研究機構,與社會貼近就很重要。13年前我開始寫第一篇我國洗錢防制法需要改革的文章時,無人注意該法,因此文章如荷塘微波,並沒有什麼迴響,一如10年前我開始營業秘密和經濟間諜法的研究,更是非常少人關注的領域。但我知道這些都是極為重要,且台灣將來必然會面對很大衝擊的領域。為什麼我會知道?因為一直以來,我都大量的閱讀期刊雜誌和各種領域的書籍,這幫助了我在選擇研究主題時,可以切合社會的需求。
結論:關於教職,之於我,既不是職業,也不是事業,而是一種志業。人能從事志業,有薪水又能實踐理念,是人生的至樂。期待每一位新進教師,都能找到在學界奮鬥的目標,從事志業,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