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吾之所往:三次轉行的權衡分析 精選

2022.07.14   劉文琤 Katherine Liu|博士,海洋學家
刊載於專欄 生命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我回到原點,但又不是同一個點。這一切乍看水到渠成,然而有出海經驗的人都明瞭,船一出港後沒有地標,開了很久的景色看起來都是一樣,這過程中的未知和徬徨,只有面對大海的人明白。

(封面出處:Unsplash)

當科學家是我從小的夢想。外人看來好像是一路過關斬將,其實是各種權衡;小至遊戲交誼時光,大到論及婚嫁的感情,都曾為留學放下。

 

滿心期待拿著獎學金通知來到美國,卻不快樂。發現並不熱愛寫框架固定的論文發表格式,也對需要不停找計畫經費感到壓力。如果這兩件事將決定我的職涯發展,只覺前途黯淡。

 

在通過博士資格考後,內心的懷疑終於累積到爆發:「這就是妳放棄一切要追求的嗎?往下走還要放棄更多,妳願意嗎?」我沒有辦法回答自己。但如果不走學術,還可以做什麼?也沒有答案。

 

分析過去,發現「溝通表達」的元素在生命中不斷重複出現。歷經演講隊、辯論社,只要上台報告都有好表現,曾經拿到海龜認養募款冠軍,募款數是第二名的兩倍。還沒有上大學前,許多親戚們都覺得我應該去當律師。我想,沒念法律的我,或許科學政策會是另一條能發揮的路?



**第一次轉行:政策**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我去了美國環保署總部實習,協助台美雙邊合作。合作對象擴及整個亞洲地帶,主題廣納空氣、水、土壤及教育。在幾個月內,快速學習各種環境科學的應用,和多國政治現實角力下的平衡。

 

這份實習讓我發揮溝通長才,將喜新厭舊沒定性的缺點,磨成能快速學習適應的優點,更滿足於與人交流的情感需求。從過去想到要進實驗室,就覺得要去坐牢,到鬧鐘六點響就自動跳起來;我又再次快樂起來,重拾科學的樂趣。幫助地球和幫助台灣,兩個願望一起達成。

 

做到喜歡的事的感動十分強烈,所以我知道這就是我的路,就算表面上看起來這不是留學生最有競爭力的選擇。跌破眾人眼鏡地,博班資格通過後一年,去大氣海洋總署做海洋政策,當年65人獎學金得主中,含我只有三個非美籍學生。

 

在拿到競爭激烈的獎學金之際,卻發現懷孕了。當年,一邊從事漁業生態管理,一邊歷經生產、哺乳擠奶、趕托嬰關門前接小孩。睡覺都沒時間,論文更是一個字都沒影子。

 

再次自我分析,雖然政策工作我很喜歡,但是現階段更需要更多時間寫論文,小孩也還小需要更多彈性。有沒有別的技能可以營生?把自己累積的技能攤開,最有市場價值和就業彈性就是數據,決定轉行數據科學。



**第二次轉行:數據**

 

我當了五年數據科學家,工作經歷環境監測、漁業統計、氣候風險分析。入了這行才發現環境政策極度需要數據的輔助,因為環境資料大且複雜度高,如果只靠傳統的野地調查、人工整合數據和古典統計,難以有效運用指數般成長,既龐大又複雜的監測數據,更別提即時做出能輔佐政策決定的分析。

 

偏偏許多環境科學研究人員可能喜歡生物和生態,更勝數學和程式。而數學和程式都很好的人,又大多去獲利更好的高科技及醫療產業,於是「環境數據」這個領域就成了一個充滿機會的藍海。

 

除了本來熟悉的統計,我邊做邊學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更多程式語言,當學界和地方政府的橋樑,讓實驗研究和政府決定不再各吹各的調。雖然不自己做研究,仍然從另一個角度繼續支持環境生態。

 

彈性遠距工作的便利,讓我在健康不倒的狀況下完成博士論文,也躲過疫情的女性失業潮,身心都得到休息。在熱門的數據大傘下,我的薪水也水漲船高,一路跳槽薪水漲了三倍。技術上、身心靈上、銀行上,數據科學都是女性絕佳的職涯選擇,我曾經以為自己會在數據的領域安身到老。



**第三次轉行:能源**

 

抱著要去大池增長技術的心態,我又跳槽到科技顧問業,原本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完全碰不到環境科學。很意外地,從就職第一天,都在碰環境相關的數據。

 

在 networking 過程中,得知公司內有支援美國能源局的高等研究計畫,其中不乏海洋領域,但裡面的人大多是工程和能源背景,沒有海洋學家。當我聽到他們擴編時,已經全時支援氣候數據分析的我,馬上向主管請求放下50%工時,改去支援海洋能源。

 

海洋能源RD的工作很有前瞻性,碰到很多海洋頂尖學者,還有相關的業界、政府、非政府組織。問對的問題是最費心力的事,往往是一到兩年研究、學業界訪談、內部討論、外部發表,不斷來回修改,才決定要投資怎麼樣的研究,最有可能做出關鍵改變。這個部門對風險的容忍也比傳統計畫單位好,更像是政府內的新創。

 

一半數據一半能源的日子乍看美好,可以瞬間拉高很多視野,但壓力也直線上升。常常天天早起晚睡,仍然做不完。自知無法永續兼得,一定要選一個。要選哪一個?

 

我又做了一次「靈魂搜索」,數據工作成果比較具體,跳槽容易,薪水也好,對移民和母親也友善,理智上來說沒有缺點。但就情感層面來說,數據工作離決定端很遠,無法發揮策略能力。但在能源高等研究,我可以親身決定五年的重點研究方向。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數據科學家,可以做到跟我一樣的事,甚至更好。但同時具有政策和數據訓練的海洋學家就沒有那麼多。如果去海洋能源RD,過去的政策和數據經驗可以整合起來,不只可以學習新的海洋新知,可以看到新的高度,我也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過去人生歷程中,每次碰到類似科學政策機會,我的第一反應都是「飛奔」。連統計員這種純技術職職位,都會被我轉變成改變政策規定的監測方法,往政策靠攏。很明顯,這次我決定要相信自己,就算這代表要比其他英文母語同事花更多心思琢磨英文。就把當數據學家也要一直學的新程式語言和新演算法,改成學英文和專案管理。

 

這一次,學業已畢,孩子上學,薪水已經是數據學家的薪水,除了將來發展未知數更大,還有什麼好怕的?失敗最糟就是再回去算數學而已,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吧。



**總結:心之所向 都可以到**

 

我的生命歷程乍看反向航行,轉了一圈又回來,但這次我比六年前在專業上更全方位,在人生階段上也更有餘裕。我回到原點,但又不是同一個點。這一切乍看水到渠成,然而有出海經驗的人都明瞭,船一出港後沒有地標,開了很久的景色看起來都是一樣,這過程中的未知和徬徨,只有面對大海的人明白。

 

每轉一次,都獲得下次轉變的勇氣,知道未知的恐懼只是暫時的,所有的已知都曾經是未知。放下對技術的依賴和安全感,知道自己真正天賦熱情所在,然後勇敢踏上旅程。不知道能源是否就是最終棲地,但心就是我的燈塔,就算有時候前面有暗礁需要繞道,還是可以繞回來。

 

希望我的非線性故事,可以為大家增添勇氣,在海海人生中,勇敢開出自己的航道。



※ 作者為「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粉絲專頁版主。

2514 最後修改於 %2022.%07.%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