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女老師 好師父帶你上天堂 女師父和你一起白忙 精選

2020.12.14   Sky in the wall|Facebook貼文|2020.11.26
刊載於專欄 好文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科學家的女老師 好師父帶你上天堂 女師父和你一起白忙

11/13/2020 在 Nature Communication 上發表了一篇引起極大爭議的文章。

這一篇文章是由阿拉伯的阿不達比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y, Abu Dhabi)閉門喔屑不利小姐(Bedoor AlShebli)等三位學者做的研究,探討早期學術職涯中,非正式的指導(informal mentorship)與新學術作者(jounior author)的表現之間的關係。

閉門小姐從 Microsoft Academic Graph 的資料庫中,取近百年來,2 億多篇(對,就是 2 億….)科學文章。領域橫跨生物,化學,電腦,經濟,工程,地理,材料,醫學,物理和心理。分析這些學術文章的作者姓名,附屬機構和引文,找出 300 萬對師徒關係。為了保險起見,閉門小姐隨機對這些師徒們發出問卷,得到 167 個回應,基本上都同意閉門小姐預測的師徒關係。

閉門小姐追蹤徒弟們,在和師父一起發表第一篇學術文章 7 年之後,應該脫離師父,單飛之後的表現。首先,閉門小姐將師父分成兩種,一種是每年發表的文章都被大量引用,是該領域裡的大頭,稱為大頭師父(big-shot)。另外一種師父被稱為集線器師父(hub),意指在科學界廣結善緣,到處跟人家合作的那種研究者。

研究發現,剛踏入科學界的徒弟,要是人生中第一篇發表,能跟大頭師父聯名,日後就算不在師父門下,徒弟自己的發表影響力也會高於平均 35% 。要是跟集線器師父一起發第一篇文章,那以後也會有比別人高 13% 的影響力。

然而,在影響力都差不多的師父之間,做性別的比較的話,閉門小姐發現,徒弟跟上了女師父(額... 聽起來怪怪的... 願施主平安....),對日後表現的影響不增反減,而女師父對女徒弟有負面影響,在分析計算中更是真確。反之,女師父要是收到了女徒弟,也會讓自己的學術影響力打折扣。

這樣的分析結果,讓閉門小姐不得不苦勸女徒弟們,放棄女師父,追隨男師父才是王道。文中指出 “ 現下多元的政策鼓勵女性指導女性,雖然是好意,但根據我們與性別相關的研究發現,這樣反而會阻礙女性在學術圈中的職涯發展。其實女性科學家,可以在男師父的指導之後,發揮更好的發表潛力和影響力。

這研究及其引伸出的結論,引發了極大的批評聲浪,在社群媒體上,研究者指出該研究誤用資料,師徒關係和資深學者的定義糢糊,而且光是文章引用次數,無法評量一位科學家的成就。就算撇開這些不談,要從他們的研究結果,跳到女性之間的師徒關係上,仍然不是合理的推導,更不用說,文中顯少論及制度性的偏見可能造成的資料偏誤。

評論者們認為這篇文章,只是發現了系統性的性別歧視的證據,然後他們還建議加深性別歧視做為解方,要女性學徒避免跟上女性師父。上百位,跨各領域的研究者,群起要求出版社重新考慮這一篇發表,並組織起來準備反駁這篇文章。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神經生物學家,累死李佛秀小姐(Leislie Vosshall),寫了一篇公開信給 Nature Communication ,要求徹銷這篇文章。她在信中說道 “ 我感到相當沮喪,貴社竟然推廣傳送 『 避開女師父,不然妳的職涯會很苦 』 這樣的訊息給大眾。

批評聲浪中最中心的是如何定義師徒關係,作者以共同作者的發表做為界定,但事實上,學術發表中的共同作者,也可能很少與彼此互動,如何能稱為師徒關係?其他批評中也有對於資深學者的定義有意見的,事實上新學者與資深學者的分隔十分糢糊,實在無法以前後 7 年做為分野。另外也有人提到,這篇研究中只看所謂成功的例子,是一種偏誤。

在看到這樣的一篇深具爭議的文章之後,科學家們的紛紛在 tweeter 上感謝自己的女師父,謝謝她們在自己遇上挑戰與困難時的支持,提供一個沒有騷擾的空間(好可愛的反應...)。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生,安抓田野小姐(Andrea Fields)說道 “ 這篇文章題醒了我們去感謝,在科學職涯上,不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指導者。我非常確定,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只會有 0 篇發表,和 0 個機會踏上學術職涯。”

波士頓大學的珊瑚生物學者,沙拉大尾絲小姐(Sarah Davies)及她的同事們,為了回應這篇文章,收集了超過 1000 個如上的證詞。大尾絲小姐本身不久前才有一篇文章發表,提供女性科學家,在疫情期間支持學術的策略。其中提到,學術文章引用率已經歪樓到往男性那邊偏了,近期的研究指出,男性較女性更會引用自己的文章,也有許多學者有成見,認為男性發表的研究品質較高。研究者們更經常引用第一個想到的文章,而不是引用研究品質最好的文章,這些都有可能是性別偏誤的成因。2018年美國發表中,提倡女性科學家作為鼓勵女性參與科學研究的模範,而現在這一篇文章則與之唱反調。

大尾絲小姐也擔心,這項研究只以姓名做為性別的判斷標準,過為草率,同時也乎略了二元性別之外的其他性別研究者,這有點是在走回頭路。

這一篇研究的作者們拒決了 Science 雜誌的訪問,但在email 中提到:

在我們的文章中,至少強調了兩個目標,是提倡女性參與科學的。1. 在學術職涯中留住女性,女性指導是無法取代的。2. 極大化女性在學術界中長期的影響。我們總結:我們的目標在於科學界的性別平等,這責任不該單單只在資深女性學者肩上,而應該是全體科學界成員共同承擔的。我們相信自由的言論和論辯是科學的引擎,歡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編輯發起論文回顧,之後,我們一定能對這份研究及其複雜的衍生意義,有更全面,更嚴僅的討論。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的保育遺傳學博後,舊書阿咪呢先生(Joshua Miller)認為,這樣的文獻回顧的確是必需的(舊書先生的 tweet 已經有抄過3500個讚了),唯有透過這樣的對話,把我們所知的所有有關平等,多元,包容的部份都畫出重點來,至少讓我們知道最底限在那裡。

你的看法呢?

文章本人: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23-8

Reviewer 對文章的意見以及作者的回應:
(這理論上應該是不公開的資訊,可能是因為這篇文章有爭議,所以公開讓大家公評)
https://static-content.springer.com/....../41467_2020......

累死李佛秀小姐給 Nature Communication 的公開信:
https://twitter.com/....../1329455882481131524/photo/1

------------------------------------------------------
【 收聽 ? 喜劇系科學 Podcast:Sky in the Wal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k0rn0n
Anchor FM: https://anchor.fm/wallis-liu
Youtube:  https://reurl.cc/6l7KGr
【 收看 喜劇系科學 Articles:Sky in the Wall】
Instagram:  https://reurl.cc/m9rxMW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skyinthewall
VOCUS:  https://vocus.cc/user/@skyinthewall
------------------------------------------------------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mag.org/....../after-scalding......
https://twitter.com/....../status/1328765642372042753......
https://docs.google.com/....../1RYPQe2QCiSs....../edit......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women-in....../
https://www.nature.com/....../men-cite-themselves-mor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75547012472684

圖片來源: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journal-faces......
#科學家的女老師 #研究結果不一定政治正確 #真科學禁得起討論 #有風度很重要 #期待review的出現


(全文轉自 Sky in the wall 臉書粉絲專頁,照片出處: Sky in the wall 臉書粉絲專頁)

{點此連結原出處}

 
1716 最後修改於 %2020.%12.%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