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妳」想要的能源未來——能源轉型、女力覺醒 精選

2018.06.08   陳惠萍|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社會公益人士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每天,我們從陽光灑落的城市角落醒來,開始忙碌的工作與生活。妳可以選擇來份有機蔬食早餐、品嘗一杯公平貿易咖啡。但是,妳是否曾經想過:我們能夠選擇自已想要的能源或電力來源嗎?過去,我從未思考過這樣的可能,一直到踏入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開始關注台灣太陽光電發展,也自此展開一場跨越學術與產業的奇幻旅程。

這場我與太陽光電相遇、一起改變的故事,緣起於2006年秋天我參與的一項跨人文及科技領域研究——「永續智慧人本住家計劃」,這也是我接觸綠色能源的起點。由此我瞭解到太陽光電不再是遙遠的太空或實驗室科技,而是當代電力來源的可行選項。此外,我更察覺台灣雖然是全世界生產太陽能板的第二大國家,但是我們卻很少使用這項科技產品。於是,我開始研究台灣太陽光電的發展軌跡,希望藉由考察綠能技術如何納入現有能源結構、電力系統與社會世界的在地使用歷程,從中探索在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相關行動者(特別是常民使用者)如何參與互動、共同形構出今日台灣太陽光電應用的獨特樣貌。

「種福電」:第一個企業領頭、全民參與的大型綠能公益專案

論文期間,我走遍全台灣尋找太陽光電的領先使用者,了解常民參與的經驗及困難。此外,我也曾踏訪莫拉克颱風重創後的國境之南,觀察「屏東養水種電計畫」如何把太陽能板種在災後的魚塭及田地上,長出復育重建的新芽。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我更體悟到原來能源科技除了帶來重生的希望,卻也可能招致難以復原的地方災害。身為一個科技與社會學者、以及兩個孩子的母親,核災後我開始思考如何採取更積極的行動、創造改變。那年冬天,我帶著自己的孩子到屏東參訪,其後我即與幾位朋友發起關懷福島兒童計畫,透過募款行動帶16位福島地區弱勢家庭孩童到屏東遊玩;除了讓孩子們暫時遠離核災,也讓他們看見災難重生的力量。

與孩子一起看見「養水種電」

2015年博士論文完成後,我與幾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一起創業,打造台灣第一個綠能群募平台——「陽光伏特家」,希望透過群眾集資的方式號召更多民眾參與、促進綠能普及化。在陽光伏特家平台,民眾除了可以出租屋頂共享收益,還可以選擇「出資」及「捐款」兩種參與方式。在「綠益共享」的出資模式下,民眾不需要投資整座電廠,只要購買一片太陽能板(平均一萬五左右的金額)就可以與其他參與者共享售電收益。此外,民眾也可以選擇「綠能公益」模式,透過小額捐款為國內弱勢團體募資建置太陽能電廠,並將售電收益回饋給弱勢團體,使其獲得長期穩定的幫助。

陽光伏特家第一座集資完成的全民陽光電廠「台南擔仔一號」,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率先購買其中20片太陽能板,並與和其他14位民眾共同出資、以行動開啟這場全民綠電革命。2016年迄今,陽光伏特家已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綠能集資平台。截至2018年5月,陽光伏特家已成功打造35座太陽能電廠、累計超過2百萬瓦(MW)設置容量,並帶動超過3700人次參與。在此過程,我們不僅開創全民發電時代、實踐綠能共享經濟,也讓台灣能源發展更有社會價值。陽光伏特家的綠能公益模式結合地方政府、企業CSR與民眾的愛心資源,為國內弱勢團體募資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並透過再生能源電力收購制度使其獲得放大1.6-1.8倍、長達二十年的穩定幫助。截至2017年,陽光伏特家已完成桃園國際兒童村、屏東勝利之家、福慧大同之家,以及宜蘭懷哲復康之家等四個綠能公益專案,扶助將近五百位機構弱勢對象。

勝利之家能源教育活動

回首從研究到創業的歷程,起心動念原是對永續住家的想望。然而,一個人如何帶來改變?或許如張愛玲所言:「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美好的時代並非由英雄所創造,而是集結常民所形成的動量。因此,我希望能源轉型不只是國家大事,更是社區、鄰里及家戶都能共同參與的重要小事。未來,期盼更多人跟著陽光伏特家行動,一起成為轉動能源、讓台灣更美好的力量。

2018年TEDxCGU演講

 *想成為陽光電廠合夥人,歡迎前往「陽光伏特家」網站了解更多

4481 最後修改於 %2018.%06.%08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