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更多女科學家」的下一步 精選

2021.03.14   洪文玲| 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 總編輯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我們為什麼要「認識更多女科學家」?這個問題的回應可以分很多層來說,就像美味又美麗的千層蛋糕一樣。

過去很多人在成長期從未聽過女性在科學/科技的參與,好吧,也許有聽過而且只聽過瑪莉•居禮。這樣的群體無意識地預設STEM領域是由有為的科學家貢獻出來的,而很自然的他們都是男性。世界慢慢向前運轉,前幾年關於NASA女性數學人員的電影「關鍵少數」一炮而紅,後來逐漸有更多的女性故事被報導,許多的網路文章報導更多女性科學家故事,鼓勵、支持女性參與科學的活動和出版穩定出現,科研機構裡也有專門支持女性科學人員的經費和規定,這樣夠好了吧?今年正要申請上大學的青年人,「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時,她們才一歲多左右,可以說是台灣「性平教育」原生代了。那現在我們還要認識更多女科學家嗎?當然要。

 

因為「認識更多女科學家」,我們才知道,米列娃•馬利奇(Mileva Marić)不僅是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也在他的物理生涯中是重要的夥伴。吳健雄是優異的原子物理學家,做出精巧又準確的實驗,但是被提名諾貝爾獎四次未獲獎,終究引起對科學界是否因為「亞洲女性」身份而吝於正視她的貢獻的質疑。還有更多早期科學前輩的故事,讓我們看見那些或隱晦或赤裸的性別(很多時候還混合著種族)歧視,在現在的時代,希望我們不僅感到難以置信及遺憾,更能引以為戒,一起面對制度與文化中的性別制約。

 

因為「認識更多女科學家」,我們才知道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書寫《寂靜的春天》對人類重視環保的關鍵。原來官階美國海軍少將的電腦科學家葛麗絲.霍普(Grace Murray Hopper),說她找出害電腦短路的一隻蛾(bug),以後無數的我們對抗讓電腦程乖乖運作的努力,就是抓蟲(debug)。這些過去不知道的,女科學家對世界的關鍵影響,不只補足了我們對於科學史/科技史的空白,也讓各種科學的運作更加活了起來。

 

因為「認識更多女科學家」,我們才知道中國中醫科學家屠呦呦,她的團隊發現抗瘧疾的青蒿素,幫助許多熱帶國家人民對抗瘧疾。年輕發明家Kiara Nirghin發明低價、可分解的,可以吸收超過100倍質量,超高吸收力的聚合物,可以幫助農作物上度過南非的嚴重的旱災。更多的女科學家和科技者,投身用科學/科技的能力,把助人、和平的目標做為人生的指引,是啟發我們重新訂定科學/科技為誰服務的重要命題。

 

在台灣性平教育下成長的新一代,比過去的世代更容易也更常接觸到女科學家的故事,那現在我們還需要「認識更多女科學家」嗎?我們應該反問一個關鍵的問題,新世代在接觸/學習科學的時候,在那樣的知識建構過程中,在新科綱的探究與實作裡,在執行跨領域研究專題時,是否能自然地學習到感受到:這些女科學家的事蹟、思想、創見,對舊制度的批判與掙扎,對人類與環境尊重與景仰?我們希望她們不在是補充的教材,遺漏的軼事,或是新奇的故事,而是和STEM相生的,原生的,都無所不在的。讓我們把更多女科學家放進教科書、課本、學習活動中,這是我們「認識更多女科學家」的下一個任務。


推薦閱讀:親子天下「百年來成就被世人低估的女性科學家」文章。

2378 最後修改於 %2021.%03.%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