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知識的建構以及創新的過程,是在科技領域討論性別相關議題時需要關注的焦點,本文摘要整理「資通訊(ICT)與設計的性別觀點」論壇的五位邀請講者之發表內容,介紹在「性別與科技」領域新的概念與作法。
【Ineke Buskens:超越性別平等的思考】
Ineke Buskens是現居南非的性別研究獨立顧問,她身為文化人類學家和方法論學者,曾參與設計和促成荷蘭第一套女性研究的研究所課程,也曾推動首屆東亞女性與資通訊科技(Women in ICT)研討會。Buskens強調female agency(女力)與power(力量)的重要,她認為女力就是「女性得以獨自行動、選擇、決定的能力,更是能夠自我鞭策、自我鼓勵的能力」;而power是談性別平權時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如何讓女性培力。也許台灣女性參與社會科學、科技方面的事情,不是太不尋常的事情,但是在某些社會、文化,仍是很稀罕的。
Buskens從文化人類學與心理學的角度,認為人們的選擇,很多時候並非是有意識的,而是文化、行動與價值觀的交互作用。我們有時候對別人有所期待,就像我們對自己的性別身份認同(儘管個體間有差異),這些因認同而產生的主觀信念不見得是事實,卻能影響我們的行動,有時候也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力量或是方便。我們的行動除了受到自我認同的影響,社會常規也會規範我們行動的正當性;我們的行為模式或者習慣,更是會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實踐;比如對香菸成癮的人,明明知道它對身體不好,但是忍不住一再地使用它。如果我們是某一個社會的成員,就不免受到文化的潛移默化。所以價值觀其實就是讓我們對我們自己、對生活、對社會賦予意義,讓我們認為我們自己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的價值觀就是我們身體所呈現出來的種種行為合成。
培力女性的計畫如何能夠成功?Buskens舉例說明,像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女性,通常必須要有男性家人陪同才能夠出門,光在自我行動上就受到很多限制。在父權文化成長之下的女性可能也習慣順從別人,或是認為照著傳統規範行事會比較安全。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從事婦女培力的工作,得先了解該文化對女性自我認同的影響,我們必須融入在地的文化,被當地人所接納後,才能做更深入的探討,鼓勵她們克服來自傳統文化的壓力與張力,進而提供網路等資通訊工具,開啟她們不同的視野,方能逐步走上自我的解脫或解放,實踐自我的夢想。女力,就是女性自覺的力量,給自己設定目標、展望未來,並且逐夢踏實的能力。
【張靜貞:資通訊技術革新與經濟發展-性別包容的觀點】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教授指出,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所出版的全球的勞動力參與一份報告,女性占全世界49.6%的人口,但正式勞動力只占40.8%。假設排除了女性的參與,國家的國民所得將會降低40%。然而,女性在經濟自主上仍舊有著相當大的困難,在求職或創業方面,也比男性面臨更大的阻礙,甚至在很多國家,法律方面的權利保障也比男性要少,整個環境對女性從商也是比較不利的。但張教授認為我們不用太悲觀,女性在微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還是有相當的活力,尤其在亞洲有很大發展潛力,女性可以成為創業家。
張教授於2013年到2016年進行了一項APEC支持的計畫,主題是如何利用資通訊(ICT)工具,來進行婦女的培力,尤其是在經濟上面的培力,讓她們能夠更有韌性來面對環境的變化。透過盤點國家、政府現有的政策,我們得以建立一個基準點去了解現況,也就是能否運用這些資通訊工具來促進婦女培力?現有工具是否對婦女友善?其次,了解這些資通訊工具如何為婦女創業帶來機會。第三,資通訊工具如何形成一個商業、企業的網絡,讓婦女達到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進而形塑一個支持婦女就業、創業的環境。這計畫設立的三個目標與具體作法如下:
目標一、讓婦女可以更容易取得這個新的資通訊的設備跟裝置,以及附加價值的服務。
作法一、我們的訓練計畫具有性別敏感度且尊重差異,讓這項資通訊工具能夠發揮它的功效,也透過網路幫助這些婦女來進行串連跟溝通。
目標二、希望有一些好的典範來提供給婦女,也就是說這些創新對婦女來說應該如何運用,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作法二、我們導入了一個線上的導師-導生的輔導計畫,幫助培養婦女的創業家,共有來自五個經濟體(台灣、智利、菲律賓、韓國、澳洲)的20位參與者加入這個計畫。她們必須要有相當的英文程度,可以跟她的導師用英語討論,一般來說是比較年輕、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婦女,而且她們已經開始自己創業。也許透過這個計畫之後,我們能夠分享她們成功的一些關鍵,建立並推廣好的典範。
目標三、分析成功的婦女創業需要有哪些關鍵的因素,並且如何永續發展。
作法三、我們在計畫最後邀請使用者回饋,內容包括使用者對於這項訓練的滿意度與學習成果,是否增加了她們的自信心,或達到預期的目標;資通訊工具、平台在軟硬體方面的設計,對她們來說是不是有足夠的便利性。也發現在課程主題方面,她們對於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與市場行銷最感興趣。研究結果也表示,如果學習的時間比較靈活有彈性,婦女很願意採用新的資通訊工具;此外,針對婦女來量身訂做的學習計畫是很重要的,因為網站當中能取得的資源不見得跟她們想要學的知識或者技能相關,所以必須有更精準的設計,或是由導師提供真切地輔導與協助。最後,電子商務基本上有很多跨境的營運,這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如何與民間合作,來促進婦女參與企業創業以及商業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成功關鍵。
【尤素芬:性別包容與風險管理-多模移位機的社會技術創新】
【張哲豪:性別化創新的輔具培訓—透過多模移位機減少照顧者的職業傷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的尤素芬教授,與國立成功大學職能治療系張哲豪教授、南台科技大學機械系林聰益教授正要展開一項為期兩年的整合型研究計畫,組成一支跨領域的團隊,研究領域觸及工程設計、職能治療、醫療救護、醫療設備製造、長照機構等。這個團隊將協同研發改良「多模移位機」(multi-mode lifting device),希望運用科技輔具來改善長照環境。除了輔具的進步,他們也呼籲政府積極推動「零抬舉照護政策(no lift policy)」,避免照顧者徒手移動被照顧者時,對雙方可能產生的風險。
當全球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增加得很快,很多國家都面臨照顧人力不足的情況,而台灣長照人力需求仍有50%缺口。也就是大概每年只有一萬到兩萬人接受照護的訓練,得到認證;但是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實際從事照護的工作,主要的原因包括薪資低、工作量太重、工作壓力太大,更重要的就是因為照顧工作可能造成職業傷害。
在台灣,有八成的照顧者都是中高齡婦女,從老人病學的研究資料,可以看到大部份的照顧者都面臨受傷的風險,主要為肌肉、骨骼相關的傷害,包含頭部、頸部、背部等等。而受傷的主因,是照顧者經常要協助病人移動,卻缺乏適當的輔具,或因為本身年紀較大體力沒那麼好,導致她們更容易受傷。根據美國的數據,幾乎有83%的傷害就是因為照顧者沒有用任何的保護裝置或輔具所導致。有鑑於此,美國國家安全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建議,被照顧者達19公斤以上就一定要用輔具來搬運,因為抬舉(lift)動作最容易受傷。甚至,英國跟澳洲在二十年前就禁止照顧者進行抬舉的動作,也就是「零抬舉照護政策」。
然而,目前台灣在訓練照顧者時,多半於訓練他們如何徒手搬動病人,而沒有介紹他們如何使用移位機或輔具。尤教授與張教授初步研究有幾項重要因素:一、居家或者照顧機構沒有足夠的空間使用移位機來移動病人;二、多數的照顧者(婦女)不喜歡操作程序複雜的機器;三、照顧者認為學習操作移位機是額外的負荷。因此,研究團隊以「簡單、快速、好用」為目標,來改良設計「多模移位機」。
以性別化創新的觀點來說,因為照顧者多數為中高齡婦女,一般而言體力沒有男性那麼好,而且對於新的科技與機器設備的接受度也偏低,且對於身體的接觸比較敏感,因此在這個計畫也將會設計教育訓練課程來提高她們對輔具科技的接受度。舉例來說,教學手冊附有照片,也特別以螢光標示出關鍵字,讓她們可以更容易上手;透過輪腳的設計,讓她們移動更方便;電動設計讓照顧者不費力地使用移位機抬舉受照顧者;另外有非常清楚的控制面板,直覺式的設計可以很容易操作,不同顏色的按鈕也很容易在操作時辨識;甚至,也會安排她們實際體驗,熟悉操作。
現在台灣政府非常積極地推動長期照護的政策,還有相關工具的開發。尤教授與張教授希望政府重視「零抬舉照護政策」的必要性,更希望新式輔具的設計能有效減少照顧者的職業傷害,讓她們的工作條件更安全;也希望有更多人,特別是更多男性加入照顧工作,才能夠解決照顧者人力短缺的問題,讓所有人的生活品質都可以提高。
【葉德蘭:性別主流化和設計思考過程】
身為現場少數的文學院教授,台大外文系葉德蘭教授帶領與會者一同回顧性別主流化跟設計思考的過程。早在上一個世紀,1985年在肯亞奈洛比(Nairobi)召開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的時候,就有性別主流化思潮的推動;到了1995年於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時,更具體地要求政府在做任何政策決定之前,應該要分析性別差異的影響,這也正是「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的意涵。之後於1997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賦予正式定義,主流化是整個制度的,不管在任何的地方、任何的層級;希望改變當時的機構氣氛、機構文化等等,非常有企圖心。當聯合國在開始制定千禧年發展目標的時候,出版了一些手冊談要如何推動性別主流化,不只是部署經費,還有計畫的研擬、推動和成果的分析,產出「性別主流化」的六大操作工具。然而,發展到今天,「性別主流化」卻仍像蝸牛一樣緩步前行。因此,葉教授認為我們要從新的角度──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來探討,如何做好性別主流化。
設計思考有幾個流程,第一點就是了解問題到底在哪裡,大家對它的認知、對情況的了解如何,是否有什麼挑戰或困難?試著把這些東西精鍊成一個問題,界定清楚。接著,腦力激盪,發想各種面向可能的對策、可能的解決方案,盡量找出所有的可能性。再來,製作原型(prototype),一個粗略的產品,去檢驗、測試、修整到完美,然後上市。這樣的設計思維方式不只可針對產品,對於社會化的創新也有幫助,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我們從過去市場取向的思考,改變為我們現在的設計思考模式。
葉教授指出:「性別主流化」和「設計思考」這兩項看似無關的領域,其實都強調以人為中心和以實證為基礎的過程,鞏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兩者之間更為顯著的共同之處在於,所關注的議題很少是參與者自身所經歷到的議題,所以參與者更需要走出舒適圈來評估和理解他人的需求、經驗和觀點。葉教授期待我們能發揮設計思考的創意,來推動性別主流化,「你可能會覺得我在做夢,可是我並不是唯一做夢的人。設定好未來的方向,從現在開始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結語】
在論壇最後的提問時間,Buskens教授分享了一個例子,在非洲東北部的蘇丹共和國,男性常會對於女性有不當的幻想或騷擾、性教育的知識也普遍不足,性更是一個不能談的禁忌。但有一位女性突破窠臼,在廣播電台開設了針對青少年性教育的談話節目,受到了許多聽眾的歡迎。對她而言,她是故意這麼做的,她必須先改變自我,才能夠改變這個社會,這本身就是一種設計思考的行動。如果要改變這個社會的話,需要改變它的源頭,也就是我們每一個個人。一位女性可以帶動整個國家改變,這是一個驚人的正面案例。
張靜貞教授也回應對於婦女受惠於APEC計畫的門檻,因為APEC這個組織本質上就是鼓勵國際貿易,許多婦女微型創業以及中小企業有時在社會面上比較弱勢的,甚至語言上面也是比較弱勢。這一點我們得一再地提醒自己,除了科技的創新之外,受惠者還需要建構一些非常基本的溝通的能力,包含語言以及其他的訓練。這一點很多在地計畫都遭遇到類似的困難,不見得是為婦女特別設計的,在語言方面當然也沒有做特別的設計,這個的確是未來要考慮的面向。
論壇主持人洪文玲也總結,「性別科技創新」和「設計思考」這樣的方向,大家都覺得非常期待,例如在移位機的設計與產業化的過程,每個階段都加入對勞動力、高齡化社會及性別的種種思考。然而,這些概念目前還沒有全面進入工程及科技領域草根的教學課程,很多課程還是相當僵化的,這個方向也需要大家繼續投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