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性別平權的科技政策 精選

2022.01.14   林敏聰|科技部政務次長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性榜樣的人數還是太少,如果今天人數很多,也不需要請那麼多榜樣來這邊激勵人心,我想越需要激勵人心,也能表示這制度其實越有問題的。

在德國留學的9年期間,我親眼見證東、西德合併帶來社會體制的劇烈轉變,因此今天想要從「結構性」的問題著手討論,也從科技部(國家)的角度來談論如何改變。

有很多人提到,台灣科研環境存在女性科研人力的管漏現象,從科技部統計資料可以看到,學士、碩士到研究獎與學術攻頂,男女性別比例的差距越來越大(圖一),這絕對是有結構性問題,而不僅是起點的問題。目前女性榜樣的人數還是太少,如果人數很多,也不需要邀請那麼多女性榜樣來激勵人心,我想越需要激勵人心,也能表示目前的結構/制度是有問題的。

(圖一)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

 

創造多元包容的研究文化與生態系是科技部會重要的責任。有時候並非是「性別」本身直接造成問題,而是隱藏在這個領域的整體結構導致「性別」差異被凸顯出來。因此回到結構,透過促進結構整體改善與反省,去包容多元的研究觀點、吸納更多樣的研究議題,以及增進跨領域知識的學習與交流。我很喜歡《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說過一句話:「『價值』與『結構』決定了歷史,研究歷史則是要打破它們的限制」。因此對科學/科技的價值與結構進行反思是重要的,同時這也將牽涉到在地文化與社會對科學/科技的塑造。例如從北歐國家可以發現,經由從小教育且重視平等觀念,他們的STEM男女比例上也相對平衡。我曾提出科技研究的三個同心圓,首先問自己研究的「核心價值」是為了什麼?擁有什麼價值?這需要期待能有更多元及廣泛的思考,因為這將會影響後續基礎研究的成果,並進一步在更之後的創新經濟及應用上,讓研究實現並面對世界。我再以北歐為例,他們能持續發展綠能並提出以及實踐許多「進步」的概念——例如「永續發展」——正是建立在有明確的價值目標。

 

回到學術上來說,反省科研性別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大這件事情,應該要往整個結構源頭去思考,而不只是思考造成表面上性別不平等的原因;從結構源頭發現問題才更有可能帶來組織的變革,進而在文化上變革,形塑多元包容的科研環境。因此要請大家重新定義自己工作的價值,不論是科學論文的表現、國際表現或跨領域/社會貢獻等工作方面。雖然我是這麼堅信,但我知道改變觀念是困難的;我們正在做的,是希望從制度面思考,在體制與價值的層次找到仍繼續影響並擴大性別差距的關鍵因素,並做出改變。例如七、八年前當我擔任物理學門召集人,在處理物理學門專題申請時,嘗試做出改變,不是以paper數量,而是針對計劃與研究內涵做質性討論來評量申請案。雖然這樣做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與精力,但很明顯的,女性研究者的通過率及執行數甚至平均經費佔比在那幾年皆有所增加。以目前來說,科技部近來也持續推動協助女性計畫主持人的政策,例如關於育嬰的措施,科技部即提供育嬰期計畫研究者研究上的支持,在女性主持人生育期間,提供人力奧援(追加研究助理費用)及規劃較彈性的時程限制。我們也積極地在思考這個制度是否進一步的落實到其他性別。

 

推動性別平權需要理解複雜的深層結構與觀念,進而改變物質條件;另外,從公民運動的精神,我認為這件事需要一個長期的體制內、外的努力。一個國家的進步,需要讓體制外的進步價值能逐漸鑲嵌到體制內,變成制度的一部分,當進步不再被認為只是體制外,那這個國家才是真正地往前踏進,才會有價值驅動的創新。


編者按:本文為林敏聰於2021女科技人大會「突破框架的友善場域實踐」論壇之摘錄。演講錄影請見

5:53:50~6:09:16




林敏聰經歷:曾任

科技部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司司長

科技部物理學門召集人

台灣物理學會理事長

台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2429 最後修改於 %2022.%0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