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後面的呼喚

2016.04.10   吳嘉麗|淡江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監事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我的研究與教學

我的專業是化學,有機天然物化學,苔蘚植物化學,探討植物的組成成分和化學結構。我們利用各種分析技術將關注的成分分離出來,並且純化成單一化學成份。

是否已完全純化需要用各種光譜技術來判讀證明,各種光譜綜合資訊除了告訴我們它是否為一純物質外,也可鑑定它是哪一個已知物質,或者是一個以前文獻中從未報告過的化學結構。推敲這些奈米級的化學分子結構好像玩拼圖遊戲,越大的分子越具挑戰。

某些化學分子可能具有生理活性,如香氣、甜味、抗菌、抗癌等等,所以我們可與藥理專業合作,請他們幫忙測試,有些分子真的具有藥效或商業價值,有時還需要以人工合成方式來製造更多的材料以供測試。有些分子雖然不具任何生理活性,卻具有非常特別的結構,也可能恰好提供生物合成演化過程中一個百思不解的關鍵連結,這些都具有基礎學術研究上的意義。


台灣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海拔高度與潮濕氣候非常有利於苔蘚植物的生長,但是由於不易採集到足夠研究的份量,過去台灣幾乎沒有學者研究此類植物的化學成分。三十年來我們常去採集的地方如阿里山、奮起湖、陽明山、鴛鴦湖、太平山、杉林溪、溪頭等地,海拔1000~2500米是此類植物生長最茂盛的地段。

我最常開的課是「有機化學」和「有機光譜」,我享受知識的傳道解惑和學生的成就回饋。曾經也在淡江大學創新開設「中國科技史」講座課程,邀請各學門專家學者來校演講,多年來自己獲益良多,更帶領了淡江其他幾位老師因此加入科技史研究的行列,以及幾位化學系學生轉攻歷史或科學史。後來大學教育改革,推動通識或核心課程,要求文法商學院的學生也要修一定學分的自然科學課程。因此我又開設了「化學 醫藥與社會」以及「化學 食品與社會」兩門通識課程,並因此將教學材料編寫成教科書。這兩本教材與教學其實也是格外令我享受的部份,因為它把化學與生活結合,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獲得與他人分享的樂趣。


性別意識啟蒙

在美讀書期間,恰逢越戰、釣魚台爭議、台灣退出聯合國、以及季辛吉秘訪北京等重大事件,讓一個從戒嚴封閉的台灣小島出來的我們見識到罷課、抗議、遊行等公民社會活動,同時也激發很多人更關心我們成長的台灣社會。抱著奉獻家鄉的熱切心情,在取得學位之前,即已決定要回台灣工作。

早我半年先已回到淡江的另一半立即介紹我認識中文系的李元貞教授,於是跟著元貞開啟了我重新認識離開七年從未回來探親的台灣。自從退出聯合國後,台灣社會已略有鬆動,雖然仍在戒嚴時代,但是很多人都在試著衝撞體制。元貞和一些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我們經常不定點的聚會,談自己、談社會、也娛樂遊玩。

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震驚了整個台灣社會,幾乎所有的社會活動都受了寒蟬效應。直到1982年,受到柴松林教授成功籌辦《消費者報導》雜誌的鼓舞,元貞等人順利合法登記出版《婦女新知》雜誌。在雜誌社的名義下,我們一群人定期聚會,除了出版月刊雜誌外,辦成長會、座談會、演講、三八大型活動等等,開啟了我實驗室之外的婦權意識啟蒙。1987年解嚴後,雜誌社轉型成立基金會,隨著整個社會的開放,從關心婦女權利擴展到更多元的性別議題,我也從參與中學習成長。


退休前的思量

多年來參與婦女新知、關心婦女權益,2002年獲婦女團體推薦,進入考試院擔任考試委員。這六年對我來說是一項嶄新的任務,也讓我更投入性別的關懷。由於分身乏術,難以兼顧研究與實驗,終於下定決心不再收化學研究生,將重心轉移至性別面向。

這幾年剛好有兩個性別議題正在推動,其一為政府組織改造,性平運動者鑒於單靠行政院下的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運作實有困難,婦女團體積極爭取新設一個實質的行政機構,以協助推動婦女和性別權益。幾經考量與折衝,政府終於在2012年於行政院下新增了「性別平等處」。另一大力推動的議題是呼應1995年北京世界婦女大會的「性別主流化」行動方案,自從2005年納入政府各部門施政後,當時的國科會亦於2007年新增了一類「性別與科技」計劃。

身為科技人,我一直都在想我可以在科技領域推動哪些性別議題?「性別與科技」類計劃恰為我們關心此議題者開啟了另一扇大門,在台大凝態中心林昭吟教授主持的計劃支援下我負責規劃出刊每月一期的《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雖然是倉促規劃,可喜的是自2008年一月出刊以來,我們從未脫期或延後,也藉此結合了更多的女科技人。電子報已不只是女科技人,甚至是所有關心性別/科技議題者之間的一塊資訊園地。2011年底終於在這些基礎下成立了「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我義不容辭的承擔了理事長的職務。



目前的性別參與

2012年我豪不遲疑的自淡江大學化學系屆齡退休,退休前已執行了多個性別科技方面的計畫,退休後我知道我還有很多與性別科技相關的事要做。退休後的前兩年可以說是「收拾殘局」與「清理戰場」,諸多過去答應尚未告一段落的任務足以讓我忙碌相當一段時間,同時考量好像時間越來越多,不自覺的又接了一些新任務。

任務之一,推動「女科技人學會」的會務,希望她站穩腳跟,可以結合更多領域的女性,不只是紙上談兵,也有實際交流的機會。同時與國際相關組織接觸,跨國交換經驗,所以我們參加了亞太女科技人國家聯絡網(Asia Pacific Nation Network, APNN),這是一國際女科技人聯絡網(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Women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INWES)的區域組織,因此我們也積極參與INWES和APNN主辦的會議及其理事會,以期發揮我們原始結社的目的。

任務之二,推動性別平等,尤其是在科技領域。2014年我接受了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的任務,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自2012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公私部門「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的檢視與落實,撰寫國家報告,邀請國際性平專家提供意見,再進行檢討,為2018年的國家報告作準備。身為性平委員,我盡量參與,自己也從各種討論中獲益良多。

以上兩項主要的任務其實尚衍生出不少相關的工作,幾乎佔滿了我的空檔。除了必要的健身、朋友的邀約、偶而的出遊、執行身為祖輩的職責與享受外,我還真的找不出時間看連續劇呢。不過對於這種一個人寧靜的坐在書房電腦前,或翹著腿坐在舒服的靠椅上閱讀資料的時刻,相對於以前總是穿梭在教室或實驗室之間的日子,我只能用「享受」來形容。


完全退休的思考

我個人的規劃是七十歲以前精神體力還不錯,尚可積極的參與社會活動,七十歲以後,當逐漸交接退出,生活得更優遊自在。我看到報導,國外一位喜愛在實驗室做研究的教授,退休後關掉自己的實驗室,加入年輕教授的實驗室,以博士後的身分學習一些新技術新思維,繼續參與研究,如果不支薪,更無壓力,而繼續享受研究的樂趣。有人退休後加入志工行列,既有學習的收穫,又有歸屬的夥伴,更有奉獻的滿足。有人規劃主題式的探索,認識自己生活的環境,譬如以公車、捷運、自行車、和步行認識台北,觀察動植物大自然,紀錄每一項令人心動的新發現,同時發表在社群網站,或在“Line”上與人分享。有人開始學電腦,有人開始學中文打字,有人開始學一種新語言,有人決心要認識台灣的每一個角落,有人則背起行囊走天下,當然學者們寫書、寫傳記更不在話下。不管規劃學什麼、做什麼,還是別忘了提醒自己,行動之前,先做好身後的功課,以免突然間給家人留下太多的麻煩!

 

3752 最後修改於 %2018.%05.%2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