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傷科醫師的想像——詹秭瑜醫師專訪 精選

2019.12.14   詹秭瑜|永樂中醫診所院長;蔡令儀|駿琳大直中醫診所中醫師 編輯整理
刊載於專欄 職涯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詹秭瑜醫師是筆者在學士後中醫系的學姊,與林兩傳老師學習傷科多年,現職永樂中醫診所院長,同時也與「好孕工作室」陳鈺萍醫師合作產科相關結構治療,這段訪談會讓讀者對於中醫與傷科治療有更多的認識。

 隨著醫療談話性節目越來越受到大眾歡迎,讀者或許也留下若干「美女中醫師」的印象。其實,中醫的領域,廣泛分為「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科」及「傷科」幾個科別。其中「傷科」,常常給人傳統國術館的感覺,陽剛味十足。女中醫師當中也有專門做「傷科」的醫師嗎?

 

詹秭瑜醫師是筆者在學士後中醫系的學姊,與林兩傳老師學習傷科多年,現職永樂中醫診所院長,同時也與「好孕工作室」陳鈺萍醫師合作產科相關結構治療,這段訪談會讓讀者對於中醫與傷科治療有更多的認識。

(左) 蔡令儀醫師,(右) 詹秭瑜醫師




學傷科的淵源?

 

在台大就讀微生物免疫所的時候接觸到中文系蔡璧名老師的醫家、道家以及本草學課程,立定了考後中的志向,當時常在台大附近看中醫,那時候看診時跟醫師聊起考後中的話題,那位醫師在紙條上寫下了「林兩傳」老師的地址電話,交代詹醫師考上後中後一定要去找他。當時詹醫師完全沒有放在心上,直到進入學士後中醫系,發現有林兩傳老師的演講,回想起當年得到的神秘紙條,才又萌生學習的興趣。



學傷科的心路歷程?

 

剛入門學習中醫時,無論是陰陽五行或經脈穴位,詹醫師都感到很難理解。對於一個從小學習科學,又念了微免所的學生而言,中醫基本上就是個完全不科學、非常不一樣的世界。接觸了林兩傳老師的結構治療,因為調整有形的身體,詹醫師才漸漸得以了解中醫典籍的內涵,也才漸漸理解中醫的科學。醫者藉著手觸,「真實的看見」身體的結構,也如實的還原身體錯綜複雜的網絡結構進行相關治療。

 

在開始學習的前四到五年,由於還是在學學生,主要靠同學間的互相練習來進步成長,也經歷了一段學習卡關期。在這段時期中間,常會有不知道自己在摸什麼,也不知道患者怎麼好了的情況。有時候遇到老師講過但摸不到的結構,這種情況就好比「瞎子摸象」,我們在不明白事情的全貌之時,可能摸出「繩子」或是「柱子」,然而,大象依舊是大象,牠是一個事實的存在。人體結構也是一樣,藉由手法與思維觀的不斷訓練,我們才能逐步讀出身體的訊息。

 

畢業後開始執業的五到六年,這段時期主要是「手法的精進」,在看診的過程逐漸可以更乾淨漂亮地解開一些關節或卡死的筋膜,將患者的問題處理妥當,也更懂得如何為患者制定治療計劃,逐步為解決患者身體的各種問題。

 

中醫的學習歷程與西醫不同,西醫可以依照教科書,按部就班地學會醫療技術,許多治療方法都已經有標準的SOP,但中醫的學習方式比較像每個人自身對於治療本質的體悟。必須從一個架構出發,不斷的驗證自己的治療,慢慢發展成一套模式。



女醫師在傷科經營的未來?

 

許多人都會對於學習傷科興趣缺缺,尤其不少女同學認為女生力氣小,認定自己做不來,直接放棄這部分的學習,然而,詹醫師認為,如果連手摸得到的身體結構都無法治療與調整,要如何進一步理解身體內外如何聯繫?大家常說「中醫治療是一個整體」,如果放棄對於身體結構的認識的話,相當可惜。

 

女醫師在操作傷科當然會有一些辛苦的地方,有些身形高大的男性患者,確實會有不好操作的情況。不過有趣的是,患者並不會因為看到是女醫師就不信任。甚至,有些女性患者反而會希望女醫師幫忙進行傷科治療。她們認為,比起男醫師,女醫師更了解女病人所經歷的痛苦,像是:經痛、經期不順、懷孕時的腰酸背痛、生產完的疼痛⋯⋯這些,女醫師都能更加切身了解病人所經歷的不適!

 

因此,只要能解決身體問題,不管男醫或女醫,能治得好就是好醫。以林兩傳老師的結構治療學派來說,不需要使用太大的頓挫力,只需要用手法輕巧的調整患者的筋膜,相對更適合女醫師。



如何跟好孕工作室連結?

 

好孕工作室是致力於溫柔生產的助產所,由婦產科陳鈺萍醫師主持,最近也開始與中醫合作,而詹醫師是在合作名單中,唯一一位女性結構治療醫師。詹醫師笑說,自己應該算是林兩傳醫師第一位「無痛分娩」的產婦,當時兩傳老師正研究嘗試如何把生產的疼痛降低,便從骨盆結構下手進行調整,調整後確實不痛了。雖然最後仍使用到低劑量催產素,但也確定了「生產過程中的結構治療可行」這件事。透過林兩傳老師的牽線,詹醫師認識了陳鈺萍醫師,也因此展開了更多關於孕產結構治療的計劃。詹醫師說,目前處理的問題包括懷孕後期胎位不正、孕期異常水腫、嚴重腰痛、剖腹產後的疤痕處理⋯⋯由陳鈺萍醫師接案評估,再轉介給合作中醫師進行調理治療。筆者認為,這些治療都相當有意義,也有機會進一步回到科學主流的場域,跟產科醫師對話。

 

詹醫師接著提到陳鈺萍醫師曾經聊到目前產科的研究論文幾乎都停留在1980年代附近,隨著產程醫療介入越來越多,傳統助產士式微,新的研究也就環繞在如何進行更多的醫療介入來確保孕產順利安全。例如,孕婦如果在32週檢查仍是胎位不正就會先預約剖腹,但透過結構治療,32週以上的胎位不正仍有可能轉正,之後自然生產。詹醫師自己就經手了四個案例,有三例都順利轉正生產,成功躲過剖腹的命運。

 

技藝(skill)與科技(technology),常給人前者陰柔,後者陽剛的印象。筆者認為,過去產科的手藝逐漸因科技發展而「失傳」,透過中西醫「異業結合」,居然從中醫的領域汲取部份西醫失傳的技藝,重新開始發展一套屬於台灣在地的生產技術,確實是一個值得進行更多研究的未知領域。




(編者註):可參見陳鈺萍醫師相關文章

125期【特寫】嗨!那個樂於當產婆的婦產科醫師

125期【一日】居家分娩陪產日記

125期【職涯】跟男人一樣




14903 最後修改於 %2019.%12.%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