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跨域、跨界」,唯有如此反覆來回,才能以更宏觀的角度和視野,理解世界;這是我在年少時期所接觸到的科學理論,深深的影響我的行事與風格,以此為引子,展開過去與現在的我的對話。
跟著老師為校舍刷上嶄新的色彩、塗上喜歡的跳格子圖案,嘗試著不同溫度,以熱油成功而完美的切割玻璃瓶,是孩童時期科普與自力營造啟蒙的時代。
趁著夜空等待流星,以載玻片承接四散飛落的隕石灰,並在顯微鏡下熱切地分析成分,那是年少時醉心宇宙的我。
大學時期的我,從原本食品科學系繪製生物細胞顯微鏡下世界的圖面,開始跨足欣賞建築圖面的優美;隔壁景觀系在夜晚昏黃燈光下畫著草圖的空間情境,也深深地吸引著我,於是我跨界轉戰景觀設計。
在景觀設計的學習領域中,我也不斷的透過穿梭與跨域,來涵養我的設計能量;東海美術系蔣勳老師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與美術系的油畫主修課程,東海建築系洪文雄老師的中國建築史、日本建築等,成為當時反覆品味與思考的生活重心。
也曾經在轉行專攻學士後中醫與空間專業中擺盪,思索著科學理性與人文感性之間的取捨與平衡;當錄取東海建築研究所之時,這場實驗性旅程的主旋律也因此定調。
《建築四書》(Four Books on Architecture)首頁繪製的圖形,表達帕拉底歐對自己身為建築師職業的人格剖析。圖中坐在最上方的女子為「建築美德之女」,象徵建築的無上價值--「美德」;在建築物前左右對稱的女子,則為手持圓規的「理論」之女與手持三角板的「實際」之女,意味著建築的論述、設計與建造。
資料來源:褚瑞基(1999),《建築師、建築歷史》,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現在的我,以建築師事務所為主業,「左手修古蹟、右手做新建築」,並採取全區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與室內設計等「跨界」的角度,長期致力於醫院、學校、實驗室、園區整體規劃及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等領域;不但對新建築的空間環境設計有想法與創意,同時也熱愛歷史文化、致力於挖掘老故事與過往的人際互動環境關係。不管新建或是修復,建築物的價值絕對不僅有硬體本身,而是「人心」,自己的心、別人的心、與歷史維持友好關係的心,透過新與舊空間的重新組構,從舊的空間細節,看見新空間的各種可能性。
延續著年少時熱愛穿梭與跨域跨界的概念,現階段的關注議題也從空間專業逐漸擴散。先以聚焦在地經濟循環、小農與食安等議題的「景鈞農」為核心,作為跨域實驗基地;結合大稻埕歷史基地向外推展,將農村友善產品帶到城市,將全球友善旅人帶回農村,進行農村微型循環經濟的各種嘗試。
「景鈞巧窩」青年共生公寓則是第二個出發點,事務所在這些年文化資產調查研究與修復的過程中,由各地眷村空間、眷村文化與眷村人際網絡等得到了諸多提示。從眷戶居民的口中理解,在生活艱難的時代中,眷村居民是如何運用人與人間的共享、交流、互助,彼此支援、向前邁進;因此,轉化在「景鈞巧窩」的思考,則是希望探討在生活不易的大台北地區,如何透過空間設計和新的居住模式,在城市疏離的關係中再現眷村中惜物、互助、共享的核心精神,並重新賦予新的生活樣貌與可能性。
人生至此,一步一步走過許多生命的歷程,有明亮、有幽谷,但恆常不變的是對「開創實驗性的場域、開啟穿梭時空、跨域跨界的旅程」的執著。這樣的信念與旅程還在持續進行著…..並在各個不同領域,持續開花結果。而這就是你-過去的我,所給予的單純信念與堅持的勇氣;我堅信,未來人生的開創,不是眼見,而是信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