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自己的「游刃有餘」,找到平靜的力量 精選

2024.03.12   陳卉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刊載於專欄 生命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人生的面向何其廣,在我的專業領域,做什麼事能讓我快樂、讓我願意持續奔跑換得一個「自我實現」?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馬麻我大便出來了!」

當媽媽的,想必都經歷過這一刻吧!這一天,是我的生日,也是開學第一天。身體微恙的我頭隱隱痛著,上了半天課、開幾個小時的會,終於撐到接小孩。當時,小兒子和我正要走去捷運站,我一摸,恩,硬硬的(還好!),當機立斷嚇唬他:「你給我手抓著這粒屎,撐到捷運站的廁所,不然全世界都會看到你的便便掉在地上,然後你就變成一隻狗了......」。而當然,當爸媽的,都知道去廁所的慘狀......通常都是褲子全沾到、脫褲子的時候順便沾到襪子,好了,等到把他下半身弄得乾乾淨淨後,已然頭痛到了一個極致。回到家,勉強煮了蛋花湯打發兩個兒子,而老公偏偏這一天有個很難擺脫的會議,天啊等等還要走路接送大兒子去英文課!這時只能先在沙發上化成一團爛泥。小兒子看著虛弱的我說「馬麻妳好可憐喔」,大兒子說「馬麻妳不要起來,我英文課絕對可以遲到!」(這傢伙是不想上課吧!)。就這樣,爛泥狀態還是贏不過準時上課的壓力(英文老師很兇的),時間一到硬撐著、帶兩小慢慢散步去上課。挺近的,聊著天一步步也到了。但回家路上,冷汗冒了出來,一踏進家門就開始畏寒了。稍晚,老公進門時我正在沖手上的碗,他說「生日快樂老婆!」我抱著他大哭,說「一點都不快樂……」 。

這個崩潰小插曲,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職業婦女的日常中屢屢出現。在三四十歲時,我們面對的多是工作與家庭的拉扯;而四五十歲時,漸漸了有不少人要面對照顧長輩的問題,甚至自己的健康也一起亮紅燈,多方拉扯,生活就更有挑戰了。身邊許多有智慧的女性友人,在面對不同人生課題時,有著共同的語言: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才能接住身邊的人。



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一天扣除睡覺、吃飯和洗澡時間,大致是12小時。扣除上課3小時、開會3小時,剩下6小時的珍貴時間,你會選擇做什麼?在剛進入職場時,沒什麼會要開,一天大概可以有3-5小時做研究,真是快樂天堂!現在,進入職場15年,有了小孩、接了行政職、國內大小委員會任務,加上身任國際期刊編輯群,以及許許多多在師大獨有的責任(區域及全國的教師甄試、高中能力競賽考題、評審科學展覽、指導高中專題等),這個自由6小時,常常就在趕死線中消失了。這種「跑滾輪人生」是我的生活寫照。多年以來,我在滾輪上跑得賣力,有時會有一點小成就,也就滿足了。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後,開始正視「自己」的重要性。爸媽、小孩和老公需要我健健康康當他們的後盾,「我是個有用之人,千萬不要白白燃燒生命」成了我在抉擇時的自我鼓舞。我開始會停下來問自己,這一個禮拜,我花最多自由時間在什麼上面?

我發現,自己的生活大致可以被切割成「責任」和「自我滿足」兩大部分,做了不一定開心但「不做可不行」的,是責任;做了會打從心裡欣慰、開心的,是自我滿足。盯小孩的功課?這是責任;陪小孩玩牌,這是自我滿足;和國外合作對象視訊,是自我滿足;運動健身、追劇,自我滿足。以我的經驗,只要每兩天有1-2小時的「自我滿足」,就能充盈我心中被所有責任追趕後的空虛感呢!



覺察自己的愉悅感

身為科學人,我們被培養的是一個科學價值的嗅覺,還有評斷一篇科學論文好與壞、成與敗的能力,這是「做科學」,從獨立規劃研究、到資料分析與解釋、到表達分享與發表,缺一不可。我對這幾個階段都非常著迷,每一個過程都是我愉悅的來源。但是,並不是每個人做科學都開心。有些人對資料分析非常在行,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讓運算有效率、讓分析成果可信;但是這些人如果痛恨寫作,進到學術界,勢必會面臨信心被摧毀的一天。人生的面向何其廣,在我的專業領域,做什麼事能讓我快樂、讓我願意持續奔跑、換得一個「自我實現」?這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十年前,我會為了自己不夠懂教科書的內容、被一個「不懂的教不會的」玩笑感到無比心虛和挫敗。漸漸走出這個陰霾的我,並不是因為自己的理論基礎突飛猛進,而是覺察了自己在行的到底是什麼。我熱愛規劃研究、熱愛和人打交道、也熱愛上台發表和分享的感覺,在這些場子我無比自在。這,就是我的「游刃有餘」,我的「愉悅感」。而當愉悅感擴充到家庭生活和健康,往往能獲得平靜和穩定感,也才能長長久久的經營自己、家庭、和職場。以此文與大家共勉,一起前行!

 

 

1917 最後修改於 %2024.%04.%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