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O不只是呈現(Show)你的新技術或是新產品,更多規劃是希望你就開始來「用他們的技術」。I/O提供場域,提供電腦、提供相關技術人,不怕你學也不怕你問。他們更希望你學了後,在他們的平台上發展和創作自己的產品。Open-mind 是整個矽谷的風氣,當然公司的關鍵技術還是掌握在公司中,但深知對外連結也是幫助產品擴張的方法之一(這就像Slack火紅的原因, Open API開始讓許多服務能串接在Slack上,而這在Slack推出產品時就被考慮進去的功能),許多技術都有文件可以參考,讓你很快的上手。
三天的I/O除了第一天Keynote是在AM 10:00開始,每天都是AM 8:30就有議程。議程的主題涵蓋豐富,有當前科技討論度最高的AI、Machine Learning、Deep Learning、VR/AR…外,Google自家產品Android系統早已不只是在手機上,Android Auto、Android OS,以及關於提升廣告觸及率、UI/UX…等等也有相關分享。因為議題如此廣,所以來參加的人不一定是工程師其實也有很多主題可以選擇。但當然,因為I/O本身就是開發者大會,所以技術還是重點,許多「為工程師設計」的議程包羅萬象,你可以下載(我使用Android)大會的手機App,看到每天的議程,並且依照自己的喜好預約位置。而進到各議程場地後,只要帶著你的名牌,用NFC感應一下,就可以進入(如果位子滿了,就只能回家看影片囉)。
Google I/O 2018 App,可以看到所有的議程、會場地圖、還有相關資訊通知。
從手機都可以清楚看到議程相關資訊,包含可以在右下角點選,預約位置。(註:若離開始時間太近,會無法預約,只能現場排隊囉!)
整個會場就像是個「科技遊樂園」
打破你對參加會場的想像,除了議程,還有不同主題帳篷(Sandbox)的應用展示。甚至看到剛剛就在台上分享的講者,就在帳篷內跟你介紹新技術!在各帳篷中的 Demo 是涵蓋各領域,例如 AI 如何和音樂、藝術做結合;Machine Learning 如何應用在捕捉你的動作去給予回饋反應;VR/AR 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等…. 整個會場,有室內和室外,可以隨意走動休息。我最喜歡的是Codelabs。這個場域的設計就好像你在大學時代的「實驗室」,走進Codelabs,每個人都會有一個Workstation(工作台),上面的基本配備是一台電腦(且已安裝好各式開發工具),其他設備會有Android Watch、Android Phone、Android Things等硬體,從100多種各式各樣的專案,選擇你有興趣的,動手跟著每個專案的指示做一遍,直接上手與認識Google 的技術鏈。(目前所有的專案都在: https://codelabs.developers.google.com/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直接嘗試任何專案,有些真的很基本。)
Codelabs的工作區,每個人進來後,就會被帶到一個位子,然後打開你眼前的電腦,就可以開始「玩專案」了!(註:旁邊的手機、板子都是會場提供的,每個工作區有的硬體不太一樣,但基本上都會有兩組)
Sandbox I 帳篷: AI/Machine Learning ,裡面其中一個團隊展示如何使用機器學習判斷你的手勢來控制螢幕上的小人,做互動。
白天的I/O科技味很濃,到了傍晚,其實各帳篷的空間也都轉換為不同的用途。有的搖身一變為Digital Art Museum,有的則變成魔術秀(Magic Show)。在戶外,也有不同的音樂表演、DJ Show,讓會場更適合互相交流閒聊。
晚上才有的「Digital Art Museum」!想不到白天竟然是議程的其中一個會場。
晚上的Google I/O還有魔術秀,讓你看表演、玩不完。
在美國參加Conference,看到來自各個國家的與會者很正常。有時到會場是坐Uber共乘服務,在車上也遇過從密西根州飛來參加的工程師,或就在Google總部上班的印度工程師。
(由左至右)WWCODE Taipei–Kelly、來自鳳凰城的前端工程師–Jessica、 來自台灣至美國新創擔任前端工程師–Cathy、WWCODE Taipei–Croc,以及來自香港的Lalamove拉拉快送 CTO–Alex。
矽谷的氛圍,感染你,打開視野
心態開放,人才多樣化
這一趟我們拜訪了幾個新創,也至目前數一數二的科技巨頭作客。這些公司的共同特色就是——人才多樣,公司就像是個小型聯合國,員工來自四面八方。因為夠多樣,自然發展出包容與尊重。當你需要與不同國家的人合作,你就得不斷挑戰自己的觀點以及同理別人的立場(亞洲的香港、新加坡也有這個特色)。除了環境開放外,技術的討論也很開放。當你開發一樣產品後,大家若對你有興趣,你才想開始串連已經太慢,很多時候文件、API早就在網路上。因為開放,所以創造更多機會,也能「玩出更多創意」。
大環境推著你前進
在矽谷,大多問你是,你做什麼?你在哪家公司? 這些問題其實不是要試探你,而是要看看有無「合作連結的可能」。大家很習慣談談你在做的專案,你的技術能力,你的公司方向等等,在交流的過程,無意間其實也在反思自己的定位,進而提升自己。
在Google I/O會場隨處可見的小設計。這台摩托車代表著「不停往前」的精神,是在一個可以幫你寄明信片的郵筒上。
自學當道
科技推陳出新的速度真的無法想像。因為自己在教小朋友寫程式,在矽谷短短幾天,又發現新的技術推出,從來沒聽過的(目前非主流)的程式語言,也刺激我更了解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我在排Codelabs 時,有兩個因排隊而搭上話的工程師在對話。
A工程師問:「你是寫什麼程式語言的?」;B工程師:「Dart」。「啊? Dart 是什麼?」…
即便我,也沒聽過 Dart,但後來在選擇實作Codelabs上的專案,看到Flutter所使用的語言就是Dart。(註:Flutter是Google在今年I/O主打一個跨Android與 iOS平台開發App的套件)。這些新的技術,Google 開發者社群也在網路上公開技術教學影片,期待你自學後運用。看懂文件、了解新技術背後帶來的變革、甚至跟上技術轉移,這些背後都是需要「自學力」。
不怕犯錯的精神
實驗室,原本認為是在學校才被鼓勵的,但在I/O中,無論是Codelabs的場域設計或是Office Hour的空間讓你直接問Google工程師問題,背後都是希望你「主動」,當你的動機夠強烈,自然不會怕問問題,因為你渴望解決問題。這是矽谷給我最大的感受,大家的思想很跳耀,也不怕犯錯,也不害羞讓人幫你解決問題。
樂於分享與傾聽
在I/O的前一天,女生們都被Women Techmaker (Google 底下的女性科技社群)邀請參加pre-party。這種軟性的活動安排其實是想要建立一個舒服的環境,讓大家互相交流與認識。在矽谷,大家似乎很習慣和陌生人認識與建立關係,也會把握機會多互動。就像 Women Who Code 總部,也在 I/O 結束的晚上,舉辦讓各個城市的代表一起吃晚餐。(可惜我們因為隔天飛機沒辦法參加…)
在Google I/O前一晚,Women Techmaker舉辦的pre-party。大家跟著DJ,搭配著八點才慢慢日落的自然光,舞動身體,自然的拉近距離。
來自世界各國的Women Who Code Directors, Leads齊聚在Google I/O,並在門口的I/O Logo 前大合照!
最後,覺得這次的矽谷行還有Google I/O讓我學習到不少。非常鼓勵大家有機會可以多去國外參加Conference還有體驗當地的「氛圍」,思想和視野的廣度會被打開不少!♥
*原文刊載於作者Blog,經授權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