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do 2017 國際研討會心得報導

2017.07.12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刊載於專欄 會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會議名稱:XIVth International Nidovirus Symposium (Nido2017)
會議日期:2017/06/04-2017/06/09
會議地點:美國 堪薩斯
參與團隊成員:彭茹憶、張佳瑜、張晏禎、高啟霏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為鼓勵身為少數的科技女性提升專業發展,鑒於本會宗旨─鼓勵及培育女性參與科技領域,故設立女科技人助學金,詳請見助學金申請辦法

 

一、與會心得

1-1與會心得(張晏禎,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博士班二年級)

雖然此會議主要以人類冠狀病毒疾病為主,例如SARS和MERS,但我仍然受益良多,會議安排數十位的研究學者分享最新的重大發現,並且以不同觀點進行實驗設計,解答病毒的致病機制、蛋白質結構和功能及宿主反應,台下的參與者亦反饋不同的見解與提問,雖然我沒能親身參與這一來一往的腦力激盪,但是在這聽取答辯的過程中,對於我的實驗設計與思考邏輯有了全新的激發,同時也活化了研究主題的創意,並且精進研究方法、技術與思考邏輯,對於我後續的研究目標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此外,與其他國家研究豬流行性下痢病毒的團隊交流,例如荷蘭的Berend-Jan Bosch、美國的Linda J. Saif和Qiuhong Wang,不僅在動物實驗經驗上獲得實質上的幫助和共識,在情感上,亦是相互取暖和打氣。本次國際研討會的內容,讓我跳脫了獸醫領域的框架,吸收最新研究技術和新知,補強我後續實驗的不足,並且打破實驗設計的盲點。此外,在研討會的圓桌會議中,我直接與國際知名學者面對面會談,對於身為博士班研究生的我而言,亦有重大收穫,雖然沒有時間針對實驗設計和方向給予精闢的建議,但是對於博士生涯的規畫與態度,給予明確的方向和啟發。此次出國參與研討會和與國外學者交流的經驗相當寶貴,希望我國能夠提撥更多經費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國際大型會議。除了增加自信,亦可激發學生積極學習,並從其中開展國際觀及研究視野。

 

1-2與會心得(高啟霏,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博士班一年級)

International Nidovirus Symposium是個小而精緻的病毒學研討會,聚焦於巢狀病毒目(Nidovirales)底下數十餘種各具其宿主特異性的病毒性疾病,除了較熟知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亦有多起獸醫領域重要的病毒疾病,如2013年造成台灣豬價大漲的豬流行性下痢病毒(PED)及至今仍無疫苗可防也無藥可救的貓傳染性腹膜炎(FIP)。

由於近年來提倡跨領域合作,可發現與會者涉獵的領域除了基本的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亦不乏跨足疫苗學、生物資訊學,抑或結合基礎科學之分子化學乃至分子物理學者;前者採實用導向,將科技應用於日常,後者則見微知著,透過諸如解析病毒蛋白的三維結構研究病毒進入細胞或複製等過程。看著許多不曾發想的念頭或技術在會議間不斷地被提出、討論甚至被解答,內心當真如劉姥姥進大觀園,滿是新鮮、震撼,卻也充滿危機感,並對於造成國內外研究的進展差異之原因感到好奇。

筆者本身是獸醫背景,大學與碩士班訓練著重在疾病診斷與致病機轉探討,強調的是歸納整理的能力,邏輯上較為被動;進入博士班後,開始在乎演繹:從問問題開始,學習如何從已知推導出未知。常聽老師們感嘆台灣學生缺乏問問題的能力,說穿了這是國民現象,也常是人們檢討台灣過去幾年進步有限的原因。這或許來自台灣的教育缺乏良好的邏輯訓練,畢竟提出問題的基礎往往來自意識到邏輯的謬誤。如果萬事皆宜無法察覺問題,自然不可能有新的突破。另一個我覺得奇妙的現象是,如今研究MERS及SARS最積極的實驗室都不在當初疫情爆發的國家。試想當初SARS爆發,台灣關閉和平醫院造成多少人力物力的損失,到最後相關研究卻乏人問津,說明台灣冠狀病毒學的發展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當冠狀病毒對人畜的危害日益提高,台灣仍在相關領域中缺席,損失的不僅是許多最新的知識、技術,還有國際的曝光度。

因此,非常感謝張惠雯老師以及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提供及贊助PEDV group參加今年的International Nidovirus Symposium。對於甫入學術界的我們來說,該會議的深度、廣度皆恰到好處,在展示成果的同時,得以一窺外頭大千世界的廣袤繽紛,並知己之不足。更重要的是,讓其他研究團隊知道在台灣有一群年輕女性也致力於冠狀病毒的研究,儘管才剛起步,但她們有熱情和企圖心。希望三年後能帶著更完整的成果前往荷蘭參與第15屆International Nidovirus Symposium會議!

 

1-3與會心得(張佳瑜,國立台灣大學獸醫系博士班一年級)

本會議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學術國際研討會,從報名開始到真正出發前有許多繁瑣的事務必須準備,由於該會議是病毒界中數一數二權威性之盛大的研討會,該研討會三年舉辦一次,因此實驗室內有許多研究生們都嚮往著一起前往美國參與該會議,然而參與一趟國際研討會所費不貲,實驗室內經費實不足以提供四位研究生共同前往,幸而能提前申請貴單位之赴國際研討會獎學金,讓我們無後顧之憂地前往會議,讓選擇相信並留在國內就讀的研究生們能夠有非常好的機會開拓自己的視野、增廣見聞。

與會期間先是受研討會龐大的陣仗而震攝,從研討會內的各項細節都可以感受到這個會議為何能在病毒學術領域中之龍首,該會議之排程極度緊湊而紮實,每日從早上八點開始是晨間餐點與學者間互相交流的時光,極為寶貴,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行萬里路不如與興趣、愛好或所長相同者互相激盪,許多有趣的、新穎的想法就能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伴著清晨的咖啡香併溢而出,更有可能為後續深入國際間的合作搭成一個無溝的橋,促進國際間學者的流動。結束了早晨的暢談,拿著咖啡,再來就馬上進入一整天幾乎毫不保留的知識傾倒課程,課程之張力與強度之劇,台上入選為口頭報告的講者用自己五年、十年更甚至是幾十年的青春歲月傾身而入的鑽研,帶領著學術界向前邁進,每一篇精心策畫的實驗設計後面都有著一整個團隊通力的心血,每一滴汗水都能領著前撲後繼的新血們耕耘出自己國內學術的成長,不過最讓人驚奇的是每位講者演講最終都回歸於本,向大會中來自四面八方的學者們對於曾經幫助過、合作過的人、單位、公司等致上誠摯的謝意,共同分享台下的掌聲。

會議一共五日,這五日內我曾與不同國家但卻同為博士新生的同級生們侃侃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自己對未來的想望;我們也曾與同領域的學者站在富有異國情調的向晚的路口暢聊各種曾經擁有的血淚辛酸史直至深夜,夏日的堪薩斯天黑得晚,吹著涼爽的晚風,毫無顧忌的只專注在自己領域內的感覺真的非常奇妙,更覺得自己的經歷無比幸運。過去一直狹隘地認為獸醫領域落後人醫領域幾十年無可厚非,然而在疾病的傳播與病原的演化角度,人類與動物早已經密不可分,近十年內有許多人畜共通的疾病肆虐一時,並且幾乎每隔幾年反覆著同樣的戲法,身為獸醫師與研究生,在這場研討會內我更看到了任重道遠,看著與自己同樣身分的學生毫無保留的投入在自己的領域,永遠都不滿足於任何一種停滯的狀態,奮力地舉著自己的火把往前衝去照亮前路,相比之下的自己似乎過得太過於安逸懈怠,看著別人的衝勁似乎也沒有一個藉口能在原地溫溫拖拖,於是我大膽地告訴自己,這是一場三年一期會的研討會,在三年之間我們要努力突破現有的框架,三年之後,要得到站在講台上的機會、要很有自信的呈現自己三年來努力的成果、要讓全世界看到來自台灣的女性科學家。

 

1-4與會心得(彭茹憶,國立台灣大學分子比較病理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

本次研討會聚集了全世界巢狀病毒學家,其中冠狀病毒學家佔多數,冠狀病毒感染症能發生於人類與多種動物,常引起高致死率之疾病,如:SARS、 MERS、 PEDV等,此次會議共計五天(2017/6/4-6/9),共分為轉譯醫學、疫苗學、宿主基因與病毒感染、病毒入侵、病毒功能、病毒複製、宿主免疫反應、病理機轉、動物模型、診斷……等等從實驗室最基本的病毒學到產業應用的轉譯醫學,都在此次的會議上互相分享與激盪,與會專家來自美國、荷蘭、西班牙、英國……,台灣大學獸醫學系為此次會議台灣唯一發表的單位,其中全女性研究團隊更讓外國人驚艷,使得台灣女性在病毒學科研究能見度更加開闊。

此次會議與會人員大多為大學教授或是研究機構研究人員,筆者此次的海報,獲得各方冠狀病毒學家熱烈地討論建議,雖然目前的實驗結果,並無法透過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及免疫點染色法區分新舊型,所找到的相同點與其他人研究相符,專家學者也建議透過製備單株抗體,利用構像表位去解密新舊型病毒差異,也給予實驗技術上的小技巧,著實給筆者大大地鼓勵,此外學者們對於筆者僅為碩士生就有發表海報的機會大為讚賞,實為感謝科技部提供筆者國際會議補助,讓國外學者深知台灣年輕學生的科學潛能。

此次會議,除了傳統的口頭/海報發表,每日中午的圓桌會議,也是增加彼此研究、學術生活的好機會,筆者與從事冠狀病毒研究超過30年Dr. Susan Baker同桌,餐桌時刻德國女性博士生提問Dr. Susan Baker:「身為女性科學家,要如何在研究與家庭之間扮演好的角色?」Dr. Susan Baker燦笑地說:「這問題為世界女性科學家的大哉問,與解密病毒結構一樣困難,其中之一為『老公』,學會如何與另一半調和家庭事務,並讓家庭成為研究上的重要助力為研究人員的重要課題之一;其次是小孩,但小孩念國中之後,母親的角色漸漸會被同儕取代;最後也最重要的答案為『熱情』,唯有熱情才能支持在研究與生活中破除任何的難關。」

此會議為筆者參加過最精彩的會議,無論是學術研究上的精彩討論,聚集全世界巢狀病毒研究學者,透過互相交流研究,一起控制疾病,維護全球人類健康,學習最新的技術;又或者為研究生活中的酸苦甜的分享,讓我們知道在這條路上並不孤單,反而是需要更加緊努力地向前,病毒無時無刻地改變,世界學者也是不停地精進,筆者雖僅為病毒學界的初生之犢,但也要不停地加油並追尋在學術上的熱情,最後筆者也非常感謝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給予團隊國際會議補助,讓全女性的研究團隊能夠登上國際舞台,為自己也為台灣女科學家努力。

 

二、性別角度之觀察

2-1會議中講者的性別比例

此屆會議中,男女參加人數約為3:1 (194:62),進行口頭報告的男女比例為3:1 (75:25),而進行海報報告的男女比例則約為2:1 (59:31)。雖然在海報報告的部分,女性比例略高,但是進行口頭或海報報告者大多為負責該研究項目的學生或博士後研究員,僅有少部分是由經驗豐富的資深教授擔任,而且會議進行的過程中,無論男女,均可自由地向報告者提問或討論,我們認為造成上述比例的差異可能與就讀博士班的男女比例密切相關。目前在學術圈,仍然是以男性為多數,可能是早期女性較容易被傳統觀念或家庭因素束縛,導致能夠深造的女性人數較低,但是在此會議中,可發現新生代和中生代研究學者的女性比例有顯著的增加,而且亦被賦予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本次國際會議的主席就是兩位傑出的女性學者擔任主席,此外,與其他女性國際學者交流時,亦會發現女性在研究機構,不僅人數比例增加,主管數量也有明顯上升,甚至家庭因素不再是女性追求自我實現的主要阻礙。整體而言,兩性平權的理念已逐漸在全球推動、落實。

 

2-2 現場之重點女性及相關活動

本次International Nidovirus Symposium有四位重點女性角色。前兩位為本次會議的主辦人,分別是來自堪薩斯州立大學的Ying Fang與來自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的Susan Baker。Ying Fang致力於豬生殖與呼吸道綜合症的分子致病機轉研究,Susan Baker則以鼠肝炎病毒的感染性克隆為model來研究冠狀病毒複製機制及與宿主間的交互作用;兩者皆有相當豐碩且高品質的研究成果,亦在學術發展之餘春風化雨,體現科學研究裡不斷追求的創新與傳承。另外兩位女性則是來自Ohio State University的Linda Saif以及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的Margo Brinton。兩位前輩皆已年逾70,卻仍持續指導學生及執行計畫;其中Linda更在今年初獲頒美國國家科學院士的榮譽。Nido2017 Organizing Committee因兩人過去數十年卓越的研究貢獻,頒予大會Women in Science的殊榮。

 

2-3 觀察女性科技人在學術界的發揮

本次研討會除了學術交流以外尚包含有不同非學術領域主題之圓桌會議,我參與了新晉博士生生活、課業、與未來規劃平衡之圓桌主題。每個圓桌會有十來位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與者,與我同桌的十位中有八位都是新進女性科學家,分別來自美國、法國、德國與日本,在新進的科學家中女性的比例甚高,或許代表著女性對於知識掌握的需求與覺醒,女性的印象也不只被設立在過去應有的成見裡,反而有逆爭而上的趨勢。本次會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除了本實驗室由一位女性老師領軍率領四位女性研究生進行豬隻疾病監控與豬隻動物實驗以外,其他國家亦有實驗室由女性科技人獨當一面,一人與十四隻大母豬拚搏進行實驗樣材的採集。女科技人們自立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領域,卻都一樣的爭口氣似的發揮著自己的潛能,做著過去不被認為是女性能做、該做的事業。在海報張貼與呈現時,男性科學家張貼的海報並不比女性科學家張貼的海報多,站在專業的角度來看,男女科學家個個都有番獨立見解、也都能自信的侃談、暢所欲言,唯不同的是女性科學家之間,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哪個領域似乎都較能互相體諒,在會議中我們相談交換了辛酸血淚史、互相加油打氣,以我在本次會議的觀察,男科學家之間是比較少這種情感連結與交流的。這樣的連結使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支持,我們從不吝嗇於給與相互的扶攜與鼓勵,未來這類的情感連結必能夠促進相互間的合作、支持著我們看著資深女科學家的成就與奠定的基礎,並且勇敢給自己期許。同桌討論時那位在來自美國的女科學家說:有一天我們會再無男性與女性的討論,而只討論著我們是誰、做了什麼。有一天家庭、事業、課業不再是單向選擇的題目之際,我們就是科學家,而不以男女分別了。

 

2-4美國女科技人組織團體

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為美國當地最大的微生物學會,也是與此次會議最相關的學會之一,此學會提供一獎學金(Career development grants for postdoctoral woman,CDGPW),給予剛拿取博士學位或博士後不到五年的年輕女性博士後研究人員1500元美金,可作為國際會議補助、拜訪其他實驗室的旅費,上課學分費補助……其它有助於提升研究利益的補助等,每年二月底前申請,每年四月公佈得奬者。

 

 

2017國際巢狀病毒科會議大合影。前第二排右1-5為台大團隊,右1張惠雯指導教授,右2-5分別團隊成員為張晏禎、張佳瑜、彭茹憶、高啟霏。

 

5724 最後修改於 %2017.%08.%12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