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憂鬱、性暴力…社會問題,能否科技解決?

2017.05.06   王兆慶|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組組長、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1 投票)

「如果有機會了解波士頓科技發展,你想參訪甚麼?」

「嗯……台灣現在最焦慮的議題就是『長照』。如果可以了解美國的尖端輔具科技,看對台灣長照有何啟發,可能也不錯?」

沒想到一個不經意的小小願望,促成這一趟麻省理工學院參訪行。

 

不知道是牽起這條線的台北市政府秘書室饒慶鈺參議人脈太強大,還是負責安排我們行程的MIT台裔科學家Phil Tinn太貼心,或許兩者都有。總之,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輔具」,不如說是人類肉體、情緒與機器之間更緊密的介面,以及運用這些介面做到「社會問題,科技解決」的強烈企圖心。

 

這三個社會問題是,肢體障礙失能、情緒變化與憂鬱、性攻擊與強暴。

 

 

用「鋼鐵人」克服長照需求 

 

年輕的生物機電(biomechatronics)科學家Cameron Taylor,向我們解說外骨骼(exoskeleton)如何裝置在人腿上運作

──無論是健康的人,或斷肢者。

 

 

這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個研究室。他們標榜的研究宗旨是「終結失能」(Towards the end of disability),無論是任何疾病的、意外傷殘的、老年退化而造成的肉體失能。而這驚人的野心來自於他們的信念翻轉:失能不是上述那些事件的必然後果,反而代表了「科技發展不足」。所以該研究室開發一系列個人化的「外骨骼」智慧型輔具,把這些鋼架穿在身上以後,自立生活、行走登山,對肢障者將不是問題;而對健康者來說,這些機械則是突破人類肉體極限的道具,穿上它可以讓你跑得比奧運金牌短跑選手還快。

 

接待我們的學者Cameron Taylor用了個比喻,讓大家一聽就懂--他們其實就是在開發「鋼鐵人」!只是目前還無法像電影裡的鋼鐵人一樣那麼“wearable”。而這套科學知識的焦點有二,他們必須同時分析人的肉體、機械的功能,使二者緊密融合。也因此有大量的程式模擬工作,都是在針對不同的使用者設計「客製化」的機械器材,包括不同的重量、角度、適應度、舒適度,以及將使用之後的走路、生活、起居習慣,透過雲端連線回傳資料形成大數據,方便他們進一步調整。

這套概念最初的構想是起於肢體障礙,據說研究室主持人Hugh Herr自己也是肢障者。但是他們愈研發,愈體會到這套概念可以適用於所有人,所以現在軍隊、運動訓練單位也與他們合作研發。

 

MIT生物機電研究室的輔具最初開發目的,是用智慧機械替代斷肢。但其研發已經進展到不只是失能者的「輔具」,甚至是軍武等任何超越人類肉體極限的用途。

 

 

看著他們的現場機械和設計圖,我腦中一直忍不住想到《攻殼機動隊》。而且心中忍不住無聲地吶喊--這哪是「輔具」?我以為我來參訪的東西只是拐杖、助行器、洗澡椅、電動床和輪椅……「外骨骼」是甚麼?頭一次看到!這是科幻電影了吧?

 

幸好另一位向我們介紹研究室的博士生管軍毅,也是優秀的台灣留學生,把我拉回現實。他自己也是受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所以來這個研究室進修,因為這些科技可以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研究室一塊畫滿手繪圖案的白板上,道出了這群科技人心中的想望--用科技解決現代人以為不可逆的命運,用科技讓斷肢、失能的人可以重新走路、奔跑、爬山,用科技終結所有的「失能」。也許普及化的那一天還很遙遠,更還需要其他制度和社會部門的配合,但看到一群天才團隊在做這件事,令人非常期待。

 

「改變科技,終結一切失能」

 

 

「情緒天氣預報」覺察照顧憂鬱

 

第二個參訪研究室的主軸是「情感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生物機電如果是處理人的肉體需要,那麼這個研究室就是處理人類「情緒」上的well-being。接待我們的台灣優秀學人包盛盈已經從MIT畢業,她說現在已經有很多大企業是這個研究室的sponsor,其中一個日本企業接洽他們的原因,就是希望做到「預防員工自殺」。因為他們的研究目前做到,人的情緒情感變化是可以預測的,甚至就像「天氣預報」一樣,能夠做出個人的情緒變化預報。

 

這位情感運算科學家簡介自己研發的情緒監測技術,透過人的心跳、脈搏,甚至某種皮膚阻抗、特定分泌物等生理指標,就可以監測出個人心理情緒的變化。

 

 

其基本原理是,只要蒐集到個人生理變化的充分數據,就可以針對過去的數據模式,提早知道接下來幾天你可能會有的情緒傾向。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率地提早介入情緒問題,而不是拖延許久後才介入憂鬱,或是在缺乏覺察的情況下,不斷從事導致不可欲情緒變化的生活選擇。涉及情緒變化的現象都是研究範圍,所以打客訴電話、興奮失眠、運動、用手機和社群網路,這些會影響情緒的行為都是數據建構的對象。

 

由於蒐集數據同時涉及機械、程式運算,以及了解生理心理的可能連動指標,所以研究室主持人Rosalind W. Picard揭櫫的理念是“Anti-discipline”,不是「跨科際」,而是從根本上「反對」科際界線!如此才能同時運用生物工程人才、機械人才、電腦科學人才,一同投入情感運算領域。比方說,因為心臟每一次跳動,送血過程臉也是會變紅的,所以他們也開發一套軟體,只要通過一般的相機,就可以精確地從一張普通的臉部錄影判斷出一個人的心跳變化,而這種精密的變化數據,當然也可以用於情感運算--包括測謊。

 

為了回應我一開始關心的「長照」,照片中的金色長髮研究生說,這些研究當然也可以早期發現失能老人憂鬱、家庭照顧者憂鬱問題。不過我忍不住問,FBI應該也很想跟你們合作吧?她笑而不答。

 

 

預防性暴力的「魔術內衣」

 

最後是「移動生活研究室」(living mobile)。該研究室看來主題繁多,但我們只認識其中一位科學家,Manisha Mohan。她的研究主題是各種「衣著通訊裝置」(clothing communication device),例如一塊小晶片放進老人、小孩的尿布,就可以即時分析其尿液成分、回傳數據等,且這種材料其實已經發展到成本合理可普及。

 

但這位年輕的科學家關注的問題,與其他同儕很不一樣--她想要研發預防及阻止性暴力的衣著裝置。例如將一塊小裝置放進內衣,一旦有人用暴力強制脫下,它就會通訊連線讓遠端的監控者察覺問題,或者現場馬上大放廣播向周圍呼救,又或者直接放出「針對特定性別」(男、女皆有可能)的嚇阻性化學藥劑。

換言之,她想做的是阻止性暴力和強暴行為。

 

研發預防性暴力的科技衣物,需要測試不同的女性內衣,同時測試不同的化學嚇阻藥劑。

 

 

我聽到她解說時,心中忍不住驚呼,如果印度有這樣的科技,豈不是幫助大量的女性了嗎!但當下不好意思開口,總覺得這有汙名特定國家的嫌疑。沒想到,談著談著,Manisha說她是印度人,也是印度一所理工大學的少數女性優秀畢業生。我忍不住向她說,我來自一個台灣基金會,這基金會就是為了紀念一位受到性暴力而過世的女性運動者而成立,並且以她為名。

 

當下,我想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後也許再也不會碰到Manisha。但對於這位可敬的年輕女科學家,我忍不住想像,她是如何在性別暴力事件頻傳的國家(原諒我只靠讀新聞了解印度的無知和偏見)、在男性為主的理工科技領域,脫穎而出,然後落腳MIT。當然,這個發明也許會被一些女性主義者批評是將性暴力的防治責任推給受害者。科技要如何能改變性別暴力橫行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而不僅是在最後一道防線對外求救,也許是未來的發明家可以思考的問題。

 

我只是一個社會政策的研究者和倡議者,在台灣的婦女團體工作。套句台灣人愛用的話,我是徹頭徹尾的「文組」。正常狀況下的人生軌道,本來絕無機會接觸麻省理工學院這一群天才科學家。

 

但因為台北市政府組團參加聯合國的NGO-CSW,偶然來到美東;再因為饒慶鈺參議、Phil Tinn的介紹,來到MIT。我才察覺到自己工作的巨大盲點--試圖解決社會問題,但只知道「社會解決」,從沒有想過社會問題其實有可能「科技解決」。我們長期倡議推動托育、長期照顧服務,希望解放台灣女性的家庭照顧責任,所以日常工作的場景就是討論如何設計服務、招募人力,如何設計法規制度、福利補助,或如何輔導、管理、建立服務信賴度。政策倡議和服務建構的過程中,幾乎完全沒有出現過「科技」這個變因。

 

然而,如果我們有像MIT科學家這樣一票人力資源,以身體失能、心理憂鬱、性別暴力為科技研究主題,那麼長期困擾我們的棘手社會問題(長期照顧、家暴防治……),會不會有意外的解決之道?文組和理組,將來有沒有可能一起想方設法,滿足台灣的社會需要?

 

經過一趟參訪,不敢說衷心期待。但我知道,並不是不可能。

4742 最後修改於 %2017.%05.%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