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國際性別與科技發展趨勢

2017.01.15   洪文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性別與科技」近年來是國際間在科研發展上一個重要的標的。早期的討論聚焦於為什麼科技領域女生的數目始終沒有進展,許多不同於以往以男孩或男性經驗的科學教育開始出現,很多的努力也被用於創造女性間世代的聯繫與支持上,提供後輩mentor的支持。而歐盟、美國、韓國等國家相繼進行大規模的計劃,推動組織內的革新或文化再造,希望可以處理女性因為為非主流族群而面對的非必要障礙。本篇報導以作者過去兩年參與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GIST 計畫),及參加許多國際研討會的經驗,簡要介紹最新的國際性別與科技研究概況。

 歐盟聯合歐洲多國的科研經費及多元文化,儼然成為國際間性別與科技的領航者。歐盟提出科研框架計畫(Framework Program),是大型跨國與跨領域科技研究計畫,第一期始於1983年,目前屬於FP計畫第八期,即Horizon2020,投注資金達800億歐元(各國依比例提供),台灣團隊也可以與歐洲團隊合作申請。其中有「性別與科技」子題,目的是利用科技政策及科學研究,達到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在歐盟框架計畫下主持Gender Net 計畫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CNRS)院Anne Pépin博士,將於今年10月在高雄舉辦的性別與科技國際研討會中,分享歐盟的政策作法。

美國在高等教育界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2001年開始大規模補助學校進行制度與研究環境的調查與改革,即ADVANCE計畫。總投入資金達1.3億美元,參加的學校有密西根大學(U of Michigan)、普渡大學(Purdue U),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喬治亞理工大學院(Georgia Tech)等等學校。計畫目的是提升女性在科學與工程學術職場的參與和發展,各校作法不一,組織內的參與尺度也不同,有的學特別支持個別老師的專業成長,有的學校會有較大的組織變革。ADVANCE的首任辦公室主任Alice Hogan,她在退休後轉為獨立高等教育顧問,協助高教單位規劃以將少數族群,如女性與少數族裔的男性,納入科學科技類的教授為目的的組織變革。在主持ADVANCE計畫之前,她曾經在NSF負責與台灣相關的科研事務往來,與台灣頗有淵源;她也會參加今年底的國際研討會,分享美國經驗。

總合來說,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平等三大策略,可歸納為:知識改革-具性別意識的科學/科技知識生產與創新;環境改革-對性別友善的研究環境及多元職涯常態化;及人力改革-促進科學界女性領導。知識改革,以近年史丹佛大學的Londa Schiebinger博士所建立的「性別化創新」為代表做法。「性別化創新」提倡運用性別分析工具與研究方法,融入科學與科技研究,創造與提高研究價值。這個團隊希望為提供科學家與工程師性別分析的實用方法,邀請來自歐洲、美國和加拿大專家們共同參與討論,辦理同儕評鑑與跨領域工作坊,激發創新思考觀點,已有許多發展實例。最重要的貢獻是,協助研究者將考慮性別內涵的口號,實體轉化為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的有效程序。科技部「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taiwan-gist.net也翻譯了史丹佛大學的「性別化創新」網站為中文版,分享給台灣的研究社群。

史丹佛大學的「性別化創新」團隊,是以Londa Schiebinger博士參與歐盟計畫而建立的,但在計畫結束後,她更運用史丹佛大學位於矽谷新科技法發展熱點的重要優勢,與矽谷新創公司合作,比照矽谷突破獎(Silicon Valley Breakthrough Prize)規劃,希望頒獎鼓勵促進在自然科學、健康與醫學、工程和環境領域的納涵性別的創新做法。在人才培育方面,她也積極致力拓展培力對象,包含:研究者、補助機構、同儕審核期刊等。

在高等教育機構內,更大的革新風潮正在展開,而「性別化創新」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位置。許多教育者可能已經知道,史丹佛大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前衛的教育變革-PACED Education 變速教育。學生將脫離四年制的課程修習及集點式學習,而在制度設計與導師的輔導下,跨領域自主學習,培養自己成為下一個世紀需要的人才。這個設計讓學生以6年的時間,經歷3 階段不同期程的學習成長: 校準(CALIBRATION)、提升(ELEVATION)、啟動(ACTIVATION)。「性別化創新」在這個教育改革中,將以提供性別分析工具,幫助新世代的學習者了解使用者的多元與多樣性,也幫助他們發展具性別敏感度的研究。換句話說,「性別(研究)內涵將交織於各種不同專業知識」,從學習的起點就開始。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在科研領域,納涵性別因素的能力不是只限於研究設計者或教學者等個人層次。美國與歐盟都同樣關注補助機構、同儕審核期刊等影響科研發展的機構,這些組織透過他們的補助政策、投稿要求等,可以是大幅提升科學研究與科技創新裡的性別平等重要的策略做法。舉例來說,台灣科技部自2007年即開始徵求的「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在計畫徵求時就要求團隊必需填寫性別影響評估檢視表,鼓勵研究者對「問題與需求評估」、「計畫目標」、「性別參與情形或改善方法」、「受益對象」、「效益評估」等等計畫執行面向上,深入思考性別的影響。同時,2017的計畫徵求,也提出希望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納入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檢視科技領域現有觀點及內涵,提出具性別內涵之科技創新的研究」。在主題方面,新增「性別與健康之研究」主題中的,應做性別差異分析而未做之研究,就是鼓勵研究者探索過去只以單一性別進行健康研究時所產生的知識之不足。

談到多元職涯常態化(Normalizing),在台灣我們討論與著力的較少。是否在人力資源的專業評估上,女性人才及她們相對多元的職涯發展,可能是促成產業或是科研躍昇的未開發的重大力量,可以帶來全新的思考變革?在人力資源的研究領域,國際上有學者開始討論多元職涯人才的優勢。同時也對女性科技人提出建言,在專業上不只是找尋可以同理、分享的諮詢者(Mentor),也要重視在專業發展上可以提攜、看重、實質支持的贊助者(Sponsor)。這也是目前女性科技人常有的困境,例如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不受傳統與舊有的評估體系所重視,或是在專業發展實務上不容易找到支持自己獨特價值觀點的合作對象。在這樣的階段上,女性科技人彼此的合作,往往可以創造新的工作方式與價值,跳脫社會制度原有的體系。這也是我這幾年來機會與許多女科技人共事的收穫。

在亞洲國家間,台灣社會有較寬容的性別平等概念,而深厚且優秀的科研基礎架構與人才,讓我們在性別與科技領域的實踐,也有突出的表現。訪問過台灣的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女同志法官蘇珊娜‧貝爾(Susanne Baer),談到台灣,直說台灣學者非常好學。台灣立足於台灣海峽的交通樞紐,自古至今就是多元種族、文化交織的土地,現代我們以性別平權及優質科研的雙重優勢,相信可以在創造國際間的性別與科技發展扮演重要的參與角色。

3820 最後修改於 %2017.%05.%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