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籤顯示項目: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31期

親愛的訂戶 您好: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是回顧的季節,祝福所有的讀者,靜下來品嘗果實,也回顧過去一年的努力,醞釀新的一年的耕耘規劃。

分享電子報: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Google+
 
主編的話

洪文玲〈2018 十一月號 131期 主編的話〉

本期由多位作者帶領大家認識高中職教育階段科學/科技教育的種種面貌,希望由這些分享,帶來對科技人全生命期的教育培養有更多的討論與可能性。也祝福讀者們,在經歷選舉季的激盪與發想之後,感恩台灣社會民主的滋潤,攜手為新的一年,規劃既踏實又有前景的耕耘方案。

 
專題報導

劉湘瑤〈不是「居禮夫人」讓課綱「難過」!〉

此次課程研修在自然領域有幾個主要的變革,其一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其二是自然科學領域在高中階段希望單獨設立「探究與實作」課程,第三是強調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自然領綱帶入符合國際趨勢的課程理念,希望我國科學教育能與國際接軌。課綱明年上路,懇請關心科學教育的大家一同關注。

 
 
 

關於
我們
求職
徵才
友站
連結
女科技人學會 Young
生活
訂閱
好報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 科技與社會(STS)研究中心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07-3617141#3425

Copyright © 2016 科技部補助「女性科技人才培育之科學活動與出版」計畫推動

Gender in Science &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是回顧的季節,祝福所有的讀者,靜下來品嘗果實,也回顧過去一年的努力,醞釀新的一年的耕耘規劃。就如同我們盼望科技領域能受到更多的年輕女性青睞,也必須關注,讓女孩們認識科學/科技領域的前端教育時期。本期女科技人電子報和大家一起,透過為高中職教育努力的朋友們,更認識那些不斷開展的,紮根科學與科技教育的努力耕耘。

去年參加2017性別與科技國際會議,今年參加2018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兩會議議程都有著豐富的多樣性。而筆者身為教育新手,也開始思考會議內容和自身所處高職現場的連接與斷裂。

為延續媒體暨公民學院所觸及之科學社群與媒體社群對深度科技報導之興趣,同時鼓勵參賽者透過講究證據力的科學角度,就社會議題進行報導與深入探討。本計畫進一步推動深度跨界培力計畫。

編按:108新課綱即將上路,《女科技人電子報》團隊很榮幸有機會透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專訪這次課程審議會委員——藍偉瑩執行長,邀請她與讀者們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對教育的初心與期盼。

我總覺得我的狗milo比較愛我女兒,因為我摸牠牠會不給我摸。

昨天我的行程太滿,清晨就出門了,回到家都晚上十點了。看到垃圾,趁著衣服還沒換下來把垃圾拿去丟,在電梯口聽到milo在哭,丟完垃圾上樓,在電梯口聽牠還在哭,可是我開門要抱抱牠,牠就跑掉了。

107年9月16日下午1:07,手機傳來國家教育研究院同仁的訊息:「恭喜自然領綱高票通過」。我該高興嗎?大約五年前,我接下國教院聘書,開始參與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自然領綱)研修工作,與許多大學教授和學校老師一起開了數不清的會議,終於在105年2月把這份兩百多頁、所有學習領域中最厚的課綱文件送進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審議。等待了兩年半,自然領綱終於審議通過;但是它竟然比今年2月才送進教育部的社會領綱更晚一天才通過!

在臺灣師範大學科教所的演講中,有幸聆聽了洪文玲教授分享性別議題在科學及科技領域的觀察,以多個案例讓聽眾覺察科學及科技領域中的性別框架或刻板印象(stereotype),提及女性在不同階段會遇到的困境,例如就學期間評量制度不利女性(女性需要較長的作答時間)、進入職場後的服裝或是制度對女性身體上的不友善(澳洲工程師界為女性身型設計合身工作服)、社會流行或通俗文化對女性角色的扁平想像(樂高男、女性別玩偶的數量懸殊及角色形塑的偏頗)等,在在都像是為我戴上了另外一個電磁波段的接收器,可以用更多頻譜去觀察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甚至視而不見的現象。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