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帶來希望,談108新課綱——專訪均一師資培育中心藍偉瑩執行長 精選

2018.11.12   藍偉瑩|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洪文玲副教授訪談、孔維國助理整理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編按:108新課綱即將上路,《女科技人電子報》團隊很榮幸有機會透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專訪這次課程審議會委員——藍偉瑩執行長,邀請她與讀者們分享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及其對教育的初心與期盼。

從化工專業走進科學教育

我其實在中學的時候是想走社會領域的,記得我國三時跟爸爸說:「我要從政,我想選立委」,但那個時候還在戒嚴,他說:「不行,妳給我去念工科!」最後才填了化工。化工系是以成為化學工程師為目標,所以學習很廣,念化工的好處就是所有的行業都可以轉,都可以走,因為讀化工學到的是處理事情的原則與邏輯,確實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的能力。

一直以來,我學習的習慣比較特別,我喜歡自己去想通,再透過檢視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同學問我的問題,來確認有沒有讀通。也因為在求學階段就常常教同學功課,所以大學畢業後回到母校金陵女中當理化老師,我還蠻能知道學不好的同學在想什麼,教學上就沒有太大的困難。教了六年的書覺得有點空乏,當老師很容易原地踏步,如果作為一個老師,自己卻沒有一直成長,怎麼去面對學生?所以我去讀了科學教育碩士班,教學六年後又再攻讀博士班。

以前我當老師是靠直覺,但是當我學習科教時是帶著教學經驗去學理論,能夠從理論去驗證「為什麼這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或者「為什麼學生會這樣思考?」。此外,科學教育也涵蓋很多領域,包含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所以我從大學、碩士到博士,念的都是跨領域的內容,這些知識幫助我規劃事情、系統思考,對之後從事行政方面的工作也很有幫助。


將工程邏輯帶入行政工作

我從民國87年開始,就在學校做行政工作。行政的挑戰不太一樣,但很重要,因為如果規劃或制度不好,學校老師再優秀還是很難做事。而行政工作的規劃,就會用到系統思考。很多人問過我「為什麼你做事情的思考邏輯跟人家不一樣?」,我都說:「因為我念工程的。」當有很多解決問題的途徑,工程人會依照現在的狀況了解優先順序;當目的是清楚的,取徑有很多時,就要權衡手上的資源、面對的狀況。

在教育現場,處理的更多是人的問題。有朋友說我做事很有彈性,可以跟很多人共事。對我而言,大部分人在意做事的方法,我在意的是這件事背後的目的。如果有人一定要用這樣的方法做,那我就基本上順著他的方式,但是能夠達到我的目的就好;所以人家跟我合作起來就會比較愉快。除非是碰觸到了我的目的,我才會非常堅持。

同樣的原則,如果希望教育的整個大環境變得更好,我需要做的事情不是跟公部門對立,而是必須讓他相信我不是來找麻煩的,我願意一起解決問題,並且看到每個位置上的人都很努力。批評別人或站在對面都很簡單,但是願意一起做事情並不容易。


改變帶來希望,談108新課綱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只關注自己的成績,很少去看到外在世界的真實樣貌。因此,新課綱特別提到要讓孩子具備公民意識,能夠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去了解本土的事物,並且關心社會及生態議題,能對多元文化有足夠認識跟理解,甚至到國際議題的關心跟參與。這次課綱一直強調「素養」,最核心的終極目標就是希望把學生培養成終身學習者。除了要對過去到現在累積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辦法去學習新的東西,面對新的事物有勇於探索、分析跟思考的能力,能夠去規劃跟執行,甚至能夠用新的方式去解決長久以來沒有被解決的問題。

我們沒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我們總要給孩子面對跟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能力。我覺得身為老師,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從過去到現在,把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搞成這樣,然後卻要下一代承擔,這樣是不負責任的。這次的課綱期待孩子能夠成為有辦法自主行動,又能夠跟別人溝通互動,能夠真正做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我自己很認同這一次的課綱,我必須說這個方向很明確,台灣難得有一個課綱是除了學科知識以外,又具有清楚的核心價值。

自然科學教育的部份也如此呼應。自然領域還是會有知識性的東西,在必修的範圍內,更多的部分是孩子在未來社會生活裡,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知道的事情。對於學生來說,自然科的知識可能不盡然是這輩子最重要的,學而不用將來也會忘記;但最重要的是:有沒有探究、實作的能力?這才是這輩子需要的。


如何鼓勵女性加入科技領域

新課綱在科學教育的部份,也呼籲讓孩子找回探索世界的能力、態度與好奇心。從小學開始,讓孩子願意透過自己的觸碰、摸索,而非書本知識去認識世界,孩子才會真的覺得原來科學是有趣的、有意義的、有生命的,進而找出對科學真正有興趣的人,鼓勵他/她願意往這條路持續走。

同樣的,我覺得如果要讓女生走進理工科,也必須是從學生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她們向外探索的能力,比如在小學課堂的學習或相關的活動,都能夠讓她有機會去接觸這方面的事物、增加這方面的經驗,那她才有可能開始覺得自己適合往理工領域前進。均等地給男女學生各種探索跟學習的機會,是國小跟國中就應該穩定做的事情。

我認為每一個行業都需要男生跟女生,因為特質真的差很多。比如在一個團隊討論裡,有些男生很容易直觀地就抓到關注的重點,是線性的思考,像是分析型的人才;有些女生就是綜合型,很容易在大家討論的過程中抓到每個人的脈絡,找出之間的關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只需要某一種人嗎?不,需要的是有各種人才的團隊,結果才會豐富;每個人都有特長,重點是如何一起完成這份工作。大家對於科學的全貌可以有一個更寬容的、包容性的定義,所有參與這件事情的人,不管是扮演什麼角色,其實都應該被稱許是很有科學能力的。


陪伴教育人才一同努力

對我而言,我在意的不是政策推動,我在意的是教育。這一兩年來,一直希望有一個比較自在的身份,讓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協助的對象跟未來的方向,所以今年選擇從專任教職辭職,很明確的把想做的事情系統化。現在我們一群有理想的好友們,開始做「入校陪伴」,會發現有不少學校的確有心要把教育做好,可是他們需要有人告訴他「再來該怎麼做?」或者「我們做的對不對?」。

我們已經申請了內政部的社會人民團體,叫做「瑩光教育協會」,是用我名字的瑩。我們希望在各地都有螢光,可以陪伴大家、照亮大家。我現在常常去陪伴很多學校裡的老師,通常都是一個月去一次,但是他們自己期間要繼續聚會,我們會交待老師中間要做那些事,例如設計課程等等,我下次來時再接續進行,就是讓事情是有規律的、定期的完成。有些時候某個學校的老師狀況或程度還不到理想的樣子,那現在這個階段要在意的就不是要做到一百分,而是讓他們願意往前走。我希望的是我們去陪伴以後,這些老師會因著我們的陪伴,最後真的發展出專業能力。老師們唯有透過解決跟處理他們自己的困難的過程,才有辦法做到真正的增能;「我陪你是為了讓你可以獨立,獨立到甚至你將來可以去幫助別人。」

最後,我想給教育現場或理工領域的師生一點鼓勵: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有沒有不斷地成長,因為所做的事情是對他人有益的,是成長和快樂的來源。我陪伴這群老師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當他去面對學生的時候,學生才能從老師身上看到生命的價值。某個程度上是藉由教育這個途徑,讓人的活著更有意義一點,找到生命的價值、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很重要。

11733 最後修改於 %2018.%12.%11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