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成功女性、寫給女孩們……?
約莫五年前,美國曾掀起一場性別議題有關「男孩與女孩的玩具」的論戰,討論成人們根據刻板印象,選擇分別給予男孩或女孩機器人、汽車、芭比娃娃等不同玩具,從童年的玩具經驗開始,就形塑孩子們的性別角色認知、乃至於框住孩子對自己的發展的想像。從集體創作的網路惡搞(Kuso)文化之中,流傳出了一張決策流程圖(註1):
中譯:如何挑選給男孩或女孩的玩具的指南
「你是否用外生殖器操作該玩具」
是→該玩具不適合小孩
否→該玩具適合女孩或男孩
這張圖片如許多惡搞一樣,其實提示了值得深思的洞見:男孩與女孩有沒有差異?絕對有。然而各種社會特化的指引、區隔是必要的嗎?或許僅在涉及性徵與生理結構的時候。(笑)
為了解放女孩們的潛力,我們開始說「多鼓勵女孩們冒險、挑戰與犯錯,就如我們鼓勵男孩一樣」。然而性別中立的立場其實更簡潔:「當大人們鼓勵男孩做任何事的時候,沒有道理這些鼓勵不是針對女孩,反之亦然」。每一個女孩都不僅應該從女性楷模身上學習,並且也要不畏懼從男性成功者身上學習,進而成為能夠指引與領導不論男性或女性後輩的前行者。時至今日,我們應該轉變想法,理解到無分男女,自己並不需要透過事業或家庭的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在事業與家庭的平衡上達成什麼無謂的社會標準,而是單純應該擁有更多的選擇的自由,在生命中跟隨熱情、追求理想與發揮潛能。
科學與人生都在打開想像、創造跳脫窠臼的多元典範
年輕時我曾醉心科學,篤定自己會進入學術圈、甚至以「在實驗室終老」為最幸福的想像。沒想到命運另有安排,最終我沒能完成博士學位,也放棄了學術之路,投身未知的業界。從大學起接受了十年的科學訓練之後,決定離開學術界甚至生物圈,當時的我也曾茫然。但這些年以來,我最大的心得即是「想像力的極限是活出夢想的最大障礙」。就像牢記住走在科學的最前端,面對人類未知的那種興奮感,面對生活,我們也可以毫不畏懼地探索、開出一條專屬於自己的路,不論身為女性、走入科技領域、或是做出任何獨特的抉擇皆然。
在這資訊與科技快速進展的時代,我認為人生最實用的建議,即是「隨時做好迎接變化的打算」(Be prepared to be surprised)。人生往往比我們年輕時所預期的還要不完美、甚至手忙腳亂、每每超乎我們想像的負荷極限。在面對未知的時候,我們總是自然地渴望標準答案、來自成功者的建議。其實,「典範」與「多元」在概念上就是對立的,而透過「多元典範」這個詞彙我想表達的是,誠實面對自己獨一無二的想望、解決沒有前例可循的人生難題,縱使犯錯或愚蠢,在我而言都是體驗選擇的自由的人生醍醐味,更是自己接受過的批判性思考、科學訓練的終極應用。
掌握主動權:不坐等改變、而是從不停下自己能做的事
以我自己的遭遇為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求學歷程中很幸運地有好幾位優秀的女性科學家作為楷模,包括中研院的吳素幸老師、李秀敏老師、與在美國求學期間的Dr. Federica Brandizzi,他們都曾分享過職業生涯裡,追求工作與家庭責任平衡的經驗。求學期間被厚厚的同溫層包圍,我從來不曾覺得自己比男性同儕遜色,所從事的實驗室工作也沒有很大的性別區隔。直到離開了學術路線,跨領域進入了電子資訊業,我才開始遇見所謂的性別成見。一開始身為基層員工,打破性別成見的過程是相對輕鬆愉快的。過去堅實的邏輯訓練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讓多數主管同事很滿意我的表現,我好幾次聽過「你跟我以前認識的女生都不一樣」這樣令人五味雜陳的評語。一方面開心自己能夠以表現讓他們理解到女性亦可勝任這些工作,一方面也看見性別角色僵化的平行世界在眼前開始開展。或許因為非相關科系畢業,後來的職涯發展中,在不同公司有過兩次工程部門主管願意進用與訓練我的機會,卻兩次被人事決策擋了下來,理由是我這個非科班可能無法勝任工程部門的職務,希望我繼續留任原部門。這時候我總忍不住多想,假若我是男性,不知結果會否不同。
另一個例子是,後來擔任男性高階主管的特別助理時,常要面對職場甚至朋友性別方面的玩笑。顯然同性的主管與特助就不會遇到這些調侃,這一切都來自社會受限的想像,乃至不尊重異性一起共事的專業場景。然而我一貫的原則是「專注在自己想要的、能夠控制的事情上」,所以這些雜音並未困擾我太久。不讓我受訓當工程師,我就培養其他方面的專業能力;遇到性別方面的閒言閒語,不在意的就忘掉、在意的就出言反駁訂正。直來直往的行事風格、搭配強調專業領域的表現,我主動地形塑與追求自己所喜歡的職場環境,而非被動受困。
克服成見與衝突、尋求自身與周遭境遇的共識
本期的【專題報導】是我自己近年轉換跑道求職的經驗,我從個人對職業的選擇、期待與考量的事談起,與各位分享我在職場上的勞雇觀察。【特寫】中我邀訪到在科技業界任職多年的研發工程師,聯詠科技的陳慕蓉經理,談談一路走來的心得。【職涯】專文,則由我親愛的摯友Yidi貢獻了在醫療業界凝煉出的行事心法,傳達出學術圈之外的世界,的確由強烈的功利主義所主導。然而只要你抱持信念與目標、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仍可以在人生之河中蜿蜒向前。這些分享在我眼中皆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現實報導,是我們最希望與年輕人分享的體悟。
在生命的考驗中,我們應該同時相信自己,但也盡量利用所有身邊可得的資源、並學習凝聚共識而不是無止境地畫分自身與他者的區隔。包括因著更加性別中性的價值觀、而同時從過去僵固的性別角色中解放出來的男性,即是變動中的社會裡女性必須、必然的盟友。突破傳統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在更多元的道路上,我們想要的選項,將不只是女性有權選擇將更多心力投注在事業上、男性分攤更多家務,單調的比例重配而已。在概念上,變革的終點並不是齊頭式平等的想像、追求50比50的形式,而是期望社會氛圍允許更多樣化的生活、家庭、事業安排選擇,與鬆綁對於各種性別角色的定義,讓每個人能夠適得其所,擇其所好。本期的【家庭】我邀請了一位多才多藝的朋友陳煒傑,淺談選擇走入家庭、作為在家育兒的父親的個人心路歷程。實際看過他搞定兩位幼兒的本事,實在令人自嘆弗如;同時他共同創業經營的網路甜點店,也開始小有名氣。【時光信箱】則是七月號主編張雲清邀請清大物理所博士生梁珈郡寫給十年前的自己的一封信,鼓勵所有被升學主義壓得喘不過氣的莘莘學子,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自我的價值,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論什麼樣的選擇,都有相應的代價。就像陳慕蓉聊到的,升遷與否就在某個短暫的轉折點,而待遇往往與辛苦的程度成正比。或是在陳煒傑的分享中,「選擇專注事業而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或「暫緩事業而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的人生岔路。願我們總是能夠真心追求自己心中的優先順序,「擇你所愛、愛你所選」,不肯放棄的時候就不要放棄、最終,緊抓住獲得的而非失去的。文末,我想以美國喜劇演員金凱瑞的分享作為結語:「生命中你會遭逢的只有兩種選擇:熱情或是恐懼。選擇熱情,永不要讓恐懼改變你的赤子之心」(註2)。♥
註1:圖片出處與原創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