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調查的一日 精選

2019.09.14   郭品含/國立臺灣大學水工試驗所博士後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一日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我很喜歡吳念真導演分享過的一句話:如果不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我們這一代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環境調查得到的數據,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本教科書,有土地要教導我們的事、是一本故事書,有土地要分享我們的事、是一本日記本,有土地的訴苦與期待。

大學的時候,費盡心思地將課本中一條一條的方程式烙印在腦袋中,敲著工程計算機,解三角函數、矩陣、微分、積分,只為了在按下「=」這個符號時,得到了一個答案。這就是工程師的訓練,藉由理論與假設,得到那個最佳化後的唯一解。



然而,走出鋪好水泥、磁磚的地板,踏在土地上,這才發現真實的世界裡,要求得最佳化後的唯一解,是需要加上無數不符實際的假設。每一個風吹草動、每一次的飄風驟雨、每一輪的斗轉星移,都牽動著系統性的變動,這讓我們無法在計算機中精確地敲下公式中應該代入的係數與常數;而這件事,課本上沒告訴我。



幸運的我,因為研究的關係,有機會真真實實的踏入土地,進行環境調查工作,了解環境的變遷,解決環境的困境。調查的工作包含很多面向:地形的起伏、水深的變化、生物的遷徙等;調查的地點很美妙:國家公園、國家重要濕地、各樣的保護區等。不曾參與調查的親朋好友,總以為我們的調查工作是在睡飽飽後,乘著車,帶著零食餅乾,踏入那個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的世外桃源,假借調查之名,行郊遊之實。



而真實的「一日環境調查」是什麼樣的景象呢?先從調查日子說起吧,因為要追隨四季的變動,他可能是艷陽高照的酷夏、也可能是飄著冬雨的寒冬;幾點上工、幾點收工呢?可能需要配合人們的作息,清晨四、五點就隨著漁民上工,可能要配合著潮汐的漲落,大半夜了還在野外守著儀器;踩踏在什麼樣的土地呢?跋山涉水,沿路有芒草堆、有泥濘地。還有,調查現場從不談性別認同這件事,不分男女,共同分攤著大大小小的儀器,最難熬的就屬上廁所這件事,或忍或排,各自解決。



知道「環境調查這一日」後的友人,以前總開玩笑地跟著她的小孩說:以後不要像阿姨一樣那麼辛苦,在田野裡風吹日曬,手裡還要拿著比自己高的儀器。但,直到近期亞馬遜發生森林大火後,學商的友人突然意識到了環境的破壞不再止於她這一代,還牽涉到她的後代是否還有可以呼吸的空氣、乾淨的飲水、仰望的天空。終於,友人理解了在田野中,我心中的踏實與滿足,以及對這片土地油然而生的感謝與敬意。



我很喜歡吳念真導演分享過的一句話:如果不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我們這一代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環境調查得到的數據,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本教科書,有土地要教導我們的事、是一本故事書,有土地要分享我們的事、是一本日記本,有土地的訴苦與期待。低下頭、彎下腰、跪坐在土地上,才會知道土地要告訴我們的事;風吹、日曬、雨淋,才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律動。期許自己在獲得這些從土地而來的隻字片語後,能夠將這些寶貴資訊,實踐在對於這片土地的責任與義務,回饋到跟我們共享這片土地與資源的下個世代。







黎明破曉,這是一日的開始,也是跟土地教室裡的上課鐘


沉著舟,隨著水波起伏,探究埋藏水下的地形密碼


低下頭、彎下腰、跪坐在土地上,傾聽土地的脈動

3985 最後修改於 %2019.%09.%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