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10多年的產品經理PM工作中,有段經歷可說是非常痛苦、卻又成長最為快速的,便是在Yahoo!擔任亞洲區財經網站產品經理PM,負責亞洲國家網站產品規劃與開發。
當時正逢Yahoo!內外最為混亂的時候,我曾經2年內換過3個部門5個主管,在風雨飄搖之際,總公司一聲令下,各國PM撤出,全部轉由美國產品經理負責產品開發,我便由台灣本地PM調為負責亞洲區各國對美國窗口,並同時間負責香港與韓國網站改版專案,當時組織架構為:
§ PM team:美國財經網站 5+位PM、亞洲PM(我)
§ 財經編輯與客服 team:分屬香港、韓國
§ 工程師 team:美國、印度
§ QA(測試)team:美國、韓國、中國
§ 視覺設計 team:台灣、韓國、中國
正文
上午 8:30抵達公司,8:50 美國QA team 主管電話會議—10 min
和老喬一樣,一早進公司便先確認前一日的QA狀況。8:50是因為時差關係,正好是矽谷的5點下班時間,所以常常對方是邊走路或邊開車跟我討論。
在跨國合作時,由於大家都見不到面,因此建立順暢的工作流程與確認團隊每人權責非常重要。我記得第一次和QA team主管電話會議時,就分別針對以下幾點特別釐清:
1. R&R(Role & Responsibility):包含團隊有哪些人、每個人扮演的角色與負責的事項,由誰負責溝通追蹤、向誰報告。簡單來講就是ARCI。
A:Accountable,代表當責,此人要肩負全責。
R:Responsible,代表負責,為分工合作的執行人員,遵循A的領導做事。
C=Consult,代表諮詢,提供資訊或者協助諮商顧問。
I=Informed,代表被告知者,相關工作需通知的人員。
2. 工作流程:確定每人R&R後,由於數位開發有一定的流程步驟,因此需將 每個人放入流程步驟中,例如QA team測試後回報PM →PM通知編輯team確認等。每個流程都詳細定義下來。
3. 確定專案會議時間與追蹤項目:這種跨國工作方式對於我和QA team 主管都是全新運作,因此我們約定每天早上有10分鐘二人快速會議,針對上述1,2點實際運作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討論並調整流程解決。因此會有這樣的10 min會議。
我覺得這樣的模式非常值得參考。
在台灣管理專案,通常人來了就開始埋頭下去進行、或者花一大堆時間製作文件往來(例如花很多時間撰寫完美的會議紀錄)。前者往往沒有預先釐清所有人的權責、思考最有效率的溝通運作方法,可能導致專案運作混亂。後者花費太多時間在文件製作上,浪費人力成本。
而我在跟美國合作的過程中,發覺他們對於「方法論(Methodology)」非常重視,重點不是製造一堆複雜冗長的流程來干擾大家,而是朝向簡單且快速反應的方式著手,目的在於「有效率」團隊運作。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做好專案管理、而是不知道如何用簡單有效的方法來管理,在矽谷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上午9:00 韓國編輯會議(美國PM、台灣PM、韓國編輯)
時差關係此時正好是韓國10點,美國PM(紐約時間晚上8點)進來一起討論改版相關內容,包含Bug review、排定修改的優先順序、需求變動內容釐清等。
在公司內部有一套統一的Bug tracker系統,所有人都把問題列上便於追蹤,如有任何討論更新也即時update到系統上。因此會議後基本上是不需要再發會議紀錄。
正如老喬所講的,「迅速釐定工作的優先順序」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PM必須要能在立即在當下做出反應,因此要對市場需求、使用者痛點、公司發展方向、產品策略與未來規劃非常熟悉,才能馬上做決策。
我曾遇過有位年輕PM,列出的需求變動99%都是P1 (Priority 1 最高優先),這樣很難帶領團隊運作,也無法將資源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因此在產品經理PM的工作要求中,具有「選擇困難」的人可能就不太適合。
上午 9:30 香港編輯會議(美國PM、台灣PM、香港編輯)
這場會議與上述韓國會議內容類似,開完此會議後,美國PM就去睡覺了,由亞洲PM(台灣)我這邊接手。
上午 10:30 印度工程師會議(台灣PM、印度工程師、各國編輯)
時間正好是印度上午8點,工程師開始準備上工。一樣是Bug Review與需求變動討論。大家可能覺得,怎麼一個早上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事實上每個會議討論的重點都不同,但基本操作是類似的,加上時差關係各team進進出出,因此身為亞洲PM,必須把所有的細節都能釐清並做好追蹤。也就是PM要負責盯緊每一個球不要有被遺落。如果發現有遺漏,必須立即提出補上,並且檢討工作流程是否有需改善之處,避免以後再次發生。
12:30 午休
由於需兼顧工作與家庭,我通常是利用午休時間進行Study,讀書或上網研究,數位這行變化太快,身為PM永遠是不間斷學習。
下午2:00 台灣會議或個人工作時間
如果台灣辦公室沒有會議的話,這段時間算是唯一的個人空檔,通常印度工程師會一直不斷即時通訊各種需討論的內容,或者與台灣團隊討論後續要進行的專案需求等。
下午4:00 北京、韓國視覺設計討論
帶領跨國網站專案過程中,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在於語言問題、以及缺乏對當地市場的瞭解。香港專案對我而言,繁體中文沒有閱讀上的困難,在地的財經市場也有一定的瞭解。但韓國文化與韓文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我們根本看不懂網站上寫什麼,也不清楚韓國人對財經資訊的偏好,這就非常仰賴在地的視覺設計與編輯提供相關的回饋(當然還有大量使用Google Translate)。
晚上6:00 下班回家、帶小孩
晚上11:00 美國矽谷PM團隊會議
美國PM team分佈在紐約與矽谷,紐約是因為靠近華爾街,矽谷是美國總公司,因此我也需與美國總公司PM team討論產品與專案計畫。
之前曾有朋友問我,一位PM是只能帶一個產品還是可以多個?
以美國財經團隊為例,他們同時有多名PM,每位PM負責一至數項主功能,例如股市報價1 位PM、財經新聞 1位 PM…。以我的經驗而言,最高記錄同一時間負責6個產品,所以每家公司狀況不一。
最大挑戰:英文、英文、英文
其實跟國外PM相比,我覺得台灣的能力並不比他們差,甚至我們很多方面是更為努力。但主要卡在幾個面向:
1. 缺乏有效率的做事流程:正如前面所言「方法論」的重要,以這幾年我擔任台灣多家媒體/網路公司數位化顧問的經驗來看,我發現大家都很努力,但很多力氣用在於「土法煉鋼」摸索嘗試上,也許是不知道如何能更有效率的方法做事。以後如有機會我再一一分享。
2. 視野範圍:矽谷是新創與科技重鎮,高手眾多,資訊交流也非常快速,因此可學習效法的對象也非常多,新手很有機會能透過不斷觀摩學習成為高手。在台灣,我觀察年輕一代(20歲左右)優秀的朋友非常多,肯努力學習也非常樂意嘗試,但缺乏有人來帶,所以也是自行摸索得很辛苦。如果把這些優秀的朋友放在矽谷,能力不會比美國人差。
3. 英文能力:英文的聽說力是最大的一個問題。我自己初接跨國專案時,最痛苦的也是這一點。雖然唸完國立大學碩士,但英文的聽說讀寫也只有「讀」稍微好一點。剛開始參加電話會議時,坦白講10句有8句聽不懂,特別是印度英文。當時我緊急找了英文家教,他給我的建議是:「把會議內容錄下來,反覆聽」,若還是有句子聽不懂的,找英文強的同事幫忙翻譯其中的重點。一來是重要的溝通事項不能遺漏,二來在這樣反覆練習下,約2~3個月後狀況整體英聽能力便大幅提升。
在我先前「產品經理PM第1講:專業能力」這篇文章中提到,每一個不同類型的專案,對於產品經理能力都是一大提升。有機會不妨多多去嘗試不同類型、不同團隊模式甚至跨國專案,在面對陌生的挑戰或新型態的運作方式,剛開始可能很辛苦,但事後回來看,會發覺你已經往高手領域又前進了更大一步!♥
*原文刊載於作者medium版面,經作者同意轉載。
Facebook私密社團【數位產品經理不想公開的秘密 Secrets Digital Product Managers Don’t Want to Dis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