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音樂人的跨領域研究歷程

2017.03.15   蘇郁惠 | 國立清華大學 音樂學系 教授,兼任「音樂、科技與健康中心」主任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1 投票)

從喜歡音樂開始

我第一個鋼琴老師,家裡有大大的院子,院子內四棟平房裡各放著一台鋼琴,一台上課用,三台練習用。每天從學校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鋼琴老師家練琴,但其實最吸引我的,是和學琴的孩子們一起玩跳房子、摘水果。老師還有一個副業是養豬,琴房旁有個大大的養豬場,所以我的童年琴聲,就是在豬叫聲中完成的。

 

小學六年鋼琴生涯從未中斷。父親在我小三時買了一台鋼琴,國中時我遇到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鋼琴教師,她剛從師大音樂系畢業,長長的頭髮、那種對音樂很堅持的性格,對剛進入青春期的小女生而言,很具魅力。當時的我偷偷告訴自己,我要像老師一樣,既美麗、又有才華。盧老師非常重視肢體放鬆、指力和哼唱,上她的課真是一種享受,此時我的演奏進入另一個隨心所欲的境界,我非常享受手指在琴鍵上移動的感覺,珍惜練琴的一分一秒,甚至可以放棄吃飯和看卡通的時間。因為鋼琴放在客廳,往來行人常會駐足聆聽,我也很享受有人欣賞我的演奏,表演對當時的我而言,是一種非常愉快而投入的感覺,更伴我度過升學壓力頗重的時期。

 

音樂作為職涯選擇

 

高中準備報考大學音樂系,因為家住南部,為了準備考試,必須遠赴北部拜師學藝,我開始進入一種體力、毅力的耐力賽,除了念書以外,還要熬夜練琴。大學主修鋼琴、副修中提琴,除了精進鋼琴琴藝外,大學四年的管弦樂團合奏課,是我每周期待的時光。

 

師大音樂系畢業後的第一個教職,是到台北市立啟明盲校擔任音樂教師,主要負責一般音樂課、鋼琴選修課、合唱團伴奏及協助點字樂譜製作,充分發揮我的音樂專業。盲生無法清楚看到指揮的所有動作,因此伴奏的帶領相當重要,我很享受和學生一起共創音樂的喜樂,我要感謝啟明的合唱團指揮吳必聲老師和學生們,他們讓我了解透過音樂彼此合作的意義,能夠藉由鋼琴專業幫助盲生,對我而言非常重要,這讓我得到很大的成就感,自此,樂器演奏不再只是一連串的考試、競賽與被評價,他們讓我看見音樂合作的價值,也讓我決定選擇指揮作為學習的下一站。

 

感謝啟明學校葉正孝校長的支持,讓我得以留職停薪到師大音樂所就讀,指導教授是出了名的嚴格,他琴房牆壁書櫃上排列整齊、大小不一的管弦樂總譜及分譜,以及他一絲不苟、條理分明的指揮總譜分析,令人佩服。樂團指揮的訓練,也讓我進入邏輯分析、統整組織到再創造的學習歷程,我也很喜歡分析管弦樂總譜,再改編成鋼琴演奏,跟隨CD播放的管絃樂一起合奏,彷彿置身音樂大廳;可能是責任感高及有些憨厚的性格,有幸被指導教授選派協助樂團行政,從樂譜整理、演出槍手協調、演奏場地準備及節目單製作等,音樂人多少都是性格鮮明的,樂團行政的訓練,練就我溝通協調、化解衝突的能力。碩士畢業後,有機會至新竹師院擔任助教,其實當時要放棄台北啟明高職部的安穩教職,內心頗為掙扎,請教指導教授,他鼓勵我接受挑戰,也提醒我音樂圈競爭激烈,遇到挫折絕不能退縮。

 

 

初入高教領域

 

進入大學任教,是人生的轉捩點,我開始在茫茫的學海職涯中,尋找自己的定位。當時學校樂團已有指揮人選,並不適合加入競逐,苦思研究方向而不得解。當時師範院校的定位是培育教師,我認為只有音樂專長尚有不足,加上當時音樂班興盛,甄選學生所需之音樂性向測驗需求高,我決定報考政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學習心理測驗統計等相關知能。感謝政大社會科學的完整領域,提供我許多跨領域學習機會,我至大學部旁聽兩年的心理測驗,教育所的同學們來自國內教育界各方翹楚,對純音樂背景的我也多所照顧,兩位指教授一位為測驗統計專家、一位為師大音樂教育的教授,政大的訓練為我後來從事科技部研究奠下紮實基礎,也習得如何進行跨領域對話。我對於社會心理學特別有興趣,博班畢業後,陸續從事音樂行為評量、青少年流行音樂文化等主題的科技部計畫,也參與教育部全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各項規劃案,並順利升等教授,教學研究生活忙碌充實。

 

 

轉型、突破與跨領域合作

 

從師培制度打破公費與畢業分發制度後,師院生的畢業出路開始受限,因應政策轉型下的時代需求,我也開始思索自己只從事音樂教育研究的貢獻度,並於2010年起與台灣大學醫學、資工、電機等領域師生合作,開始音樂、健康與科技的跨領域研究,一來希望能活化人文藝術與科技的合作風氣,二來希望為學生開拓發展方向。演奏焦慮及演奏傷害預防,是我跨領域研究的入門主題,自高中時期開始,過度練習及比賽壓力造成我的演奏傷害,加上當時no pain no gain的錯誤觀念,始終認為練琴疼痛在所難免,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敢告訴父母親、術科老師或同學,害怕、焦慮、沮喪的情緒錯綜複雜,甚至自覺隱藏疼痛是演奏圈不可說的秘密。因為從事演奏者健康促進的研究,因而加入國際表演藝術醫學協會PAMA,協會成員來自醫學、表演藝術、工程等三個領域,我開始籌畫第一屆音樂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邀請德國Hannover音樂、戲劇與媒體大學的音樂生理學及演奏家醫學中心主任Dr. Eckart Altenmüller來台、後來第二屆邀請PAMA主席Dr. John Chong來台;希望科技研究及國際交流的資源,分享給學生,所以我後來在研究所開設一門音樂與健康專題、大學部開設一門音樂演奏者健康促進課程,修課學生頗多,邀請外部醫師講者來新竹較為困難,就陸續採用遠距教學、預錄授課powercam檔案,而看到對學生們有幫助是我最大的收穫。

 

竹教大與清大的併校,也讓自己正式進入音樂、科技與健康的跨領域氛圍中,我在2016年成立「音樂、科技與建康中心」,與清大電資院教師籌組團隊,在音樂系碩士班成立「音樂工程及應用音樂組」,開發「音樂與科技」、「音樂與健康」、「音樂與健康科技」的跨領域研究,並希望結合相關產業、培育社會需求的跨領域人才。跨領域的溝通對我而言並不陌生,雖與原竹教大音樂系師生們熟悉領域有些差異,然而大環境支持的氛圍下,大家仍願意給予新領域發展空間。下一步責無旁貸應該要作的事,是開始引入相關產業資源,促進產學合作,也促進學生畢業後發展機會,提供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一條長期以來從事教學以外的出路,音樂科技如:IC/MP3等音樂科技產業數位聲波設計、電子遊戲產業配樂與音效設計、跨媒體表演團體音效設計、博物館數位影音設計、電影工業與唱片公司編/作曲與數位合成演奏、音樂軟體開發與有聲書設計、智慧型裝置/物聯科技音樂設計、電信公司/手機/電腦大廠聲學與多媒體部門。音樂與健康科學如:音樂治療/機構式音樂健康照護規劃、唱片公司舒壓音樂企畫製作、個人化音樂推薦軟體開發行銷、音樂陪伴機器人智慧科技、銀髮族長期照護機構/休閒療癒園區音景建置。

 

 

給年輕學子的建議

 

學生常會問如何選擇未來就讀系所,我有些許人生經驗,可供學生選擇時參考,那就是價值、能力及興趣:什麼性質的工作會讓你覺得有價值、有意義?你/妳的能力可以勝任哪些類型的任務?再者,你/妳的興趣在哪裡?更是職業變成未來志業的重要因素。以上,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不斷調整,對我而言,兼顧專業與身為妻子、母親的女性角色,在教學、研究及家務操持之中,不斷轉換自己角色,是我成就感及人生價值的重要來源,也是身為女性學者最開心的事。當然,另一半的選擇很重要,感謝先生的尊重,在他忙碌工作的同時,始終支持我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一路為我分憂解勞。也感謝父母親的協助、兩個孩子的貼心,大學女性學者較為獨立,講究理性與邏輯,家人的認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6023 最後修改於 %2017.%05.%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