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川治理到生態共存
我在水利署河川局任職時,深刻體會到工程推動的關鍵不僅是技術,更是人心。防洪工程涉及民生,常遇到地方疑慮。我選擇走入基層,與農民、環團溝通,透過專業解釋與設計調整,逐步建立信任。當年提出的「防洪與生態共存」與「非工程防洪」概念,挑戰了傳統思維,也讓工程能兼顧安全與環境。這些努力獲得工程金質獎肯定,也讓我成為第一位女性河川局長與工程專業獎章得主。
公共工程減碳:從理念到制度
近年來,我在公共工程委員會推動「工程減碳」。公共工程每年採購金額龐大,是引領產業轉型的重要槓桿。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套系統:
- 全生命週期減碳:從計畫、設計、施工到維運全面納入低碳思維。
- 數據工具化:將碳排估算納入公共工程經費電腦估價系統(PCCES),讓設計階段就能量化減碳。
- 低碳工法與材料:推廣低碳混凝土、預鑄工法及自動化施工。
- 制度誘因:把減碳績效納入採購與獎項評比,鼓勵優秀案例。
這些措施使減碳從口號成為可衡量、可追蹤的行動,也逐步帶動整個營建產業升級。
工程減碳授證
災害復原:第一線的責任
2025年7月,丹娜絲颱風與豪雨造成嚴重災情。行政院成立「災害復原前進指揮所」,我作為工程會重要幕僚主管,全程投入協調督導。災後復原不僅要快速恢復公共設施功能,更要兼顧災民生活安全與維持。我在指揮官、副指揮官指導下,日夜與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進行協調,以確保復原工作在最短時間內回應民眾需求,同時導入永續與耐災思維,避免重複受災。這段歷程極為艱辛,但也再次印證工程專業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未來的期盼
工程界仍有挑戰,包括專業人才培育、跨域合作,以及女性在高階決策中的比例不足。我期盼社會能持續推動更友善的職場制度,讓不同背景的人才都有機會貢獻所長。同時,也希望透過更多成功案例,讓大眾看見工程不只是建設,更是守護民眾、引領永續的重要力量。
國防部工程基本設計審查
結語
從河川治理到公共工程減碳,再到災後復原,我始終相信工程的價值,在於為人民創造更安全、更綠色、更具韌性的生活環境。這條路雖不容易,但正因如此,更值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