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選擇?轉換?(上) 精選

2019.03.15   韓 宜 博士|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 創辦人|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職涯

雖然現在的我看起來確實已經離當初國家栽培我的期望軌道完全脫了節,在我的反省過程中,十年前我會覺得國家浪費了資源栽培我,現在我感謝國家曾經看不清楚我不是理科人才還願意栽培我,當時錯置了資源把我推向東方,而我自己半路不斷地離開原來的軌道,飄移到了北方,繞了路,彷彿又快要回到了東方。

(上圖)『茶壽』編織者劉女士,用稻桿及客家花布做成傳統來保溫茶壺用的極致農村工藝,如今面臨後繼無人....希望透過社會企業接觸的國內外文化界人士,想辦法永續保存。

 

在空曠的停車場,常常難以決定要停哪一個車位; 在幾十道美食百匯的buffet,常常不知道從哪一道菜吃起; 在上百個異國風情的航點裡,常常難以決定第一個要花下存款的旅程……. 

生涯選擇呢? 

當我們開始第一份職場工作時,難以選擇,聽了朋友閨蜜、老師同學、父母兄姊,再看看自己學歷,真的是要選擇。之後呢?其實沒有那麼難選擇了,因為每一次的生涯,只是轉換,而鮮少完全重新選擇。生涯是連續的光譜,path dependent,即使外人看起來不是很連續,但是一定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經驗智慧之累積,只是大部分的轉換是在非常相關而且清楚的軌道,但有的時候連續的累積少、軌道看似跳躍,實則不然。 

[在此先不談學校的在就學歷程,雖然那也是架構每個人未來開展人生與職涯的重要發射台,Launch Pad。]

已經向東方走去,就不可能突然跳到了西方,但別忘了地球是圓的,有一天環遊世界一圈,會經過曾經一開始放棄選擇的西方。我小時候曾經是科技人,熱愛天文,把市面上能買到看到的天文宇宙中文書籍都看了,國高中階段,物理學難不倒我,但出色的物理成績,剝奪了我對其他領域事物的探索機會。我們生長在以科技掛帥的年代,仿彿科技、科學,才是上道,數學理科不好的人,才要去學文。理科優秀的人,國家學校給予好多好多的支持與資源,我當時就是其中一個『受惠』的學生。

雖然現在的我看起來確實已經離當初國家栽培我的期望軌道完全脫了節,在我的反省過程中,十年前我會覺得國家浪費了資源栽培我,現在我感謝國家曾經看不清楚我不是理科人才還願意栽培我,當時錯置了資源把我推向東方,而我自己半路不斷地離開原來的軌道,飄移到了北方,繞了路,彷彿又快要回到了東方。

我是台大管理學院畢業的,雖然管理是社會科學,但冠以科學只是為了要能和自然科學平起平坐吧?研究人與社會的學問如何能用自然科學的科學二字,那是完全不同的內涵。商業、管理、社會、人文,貫穿時間與空間,如何能夠擷取短暫的一段,去論述整體人類發展的智慧結晶?在我來看,都是『個案』,哪來的『通則』?那麼多變數,如何能夠控制?

管理學和社會科學還剩下什麼『科學』呢?個人淺見,只有『方法論』(其實也沒有『論』,就是方法而已),和一顆無比熱情和好奇的鑽研。鑽研在研究室嗎?看著那些統計數字和別人收集來的資料,別人或許可以,我是看不出什麼可研究的端倪。於是,我選擇(我的學系沒有人做過,我從小被訓練做科展、做實驗,於是我決定給自己一個實驗室,就是真實的人與社會)走入真實人群,把自己浸泡在真實的田野,而完成了我的稻米產業的國際企業博士論文。

握過超過五百位農民的手,聽過他們有血有淚的訴說,當時『台灣稻農公司』翁先生慎重地對我說,『韓小姐:你知道這一支筆是最銳利的嗎?我們農民只會上街頭抗爭,你卻可以用這一支銳利的筆為我們農民爭取權益』。於是,當我有機會時,我選擇寫了一本書,而沒有寫更多的期刊論文; 當學校教職升等到一階段時,我選擇了創立社會企業,想要為農民做更多事,而沒有去遊山玩水好好休息。生涯選擇與轉換,在每一個當下,都是一種衝動,但衝動去做了,就要努力完成想要做的每一件事,已經開始的路,即使『山窮水盡疑無路』、也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
(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韓宜的英文著作:台灣的社會創新與企業(2016出版)

Han & Hou. 2016. Soci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 Taiwan. Macmillan: New York.

https://www.amazon.com/Social-Innovation-Business-Taiwan-Han/dp/1137405619/ref=sr_1_fkmrnull_1?keywords=social+innovation+and+business+in+Taiwan&qid=1552315440&s=gateway&sr=8-1-fkmrnull

2018年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尾牙,和公司同仁、茶農,一起在開設的通識社會參與課『社區支持型農業之在地實踐』的農村社區舉辦,充分發揮書中的共善創新精神。
2018年亞格農時尚社會企業尾牙,和公司同仁、茶農,一起在開設的通識社會參與課『社區支持型農業之在地實踐』的農村社區舉辦,充分發揮書中的共善創新精神。

 

 

4227 最後修改於 %2019.%03.%21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