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L. Yarber, Barbara W. Sayad 著、林哲安 譯|大家出版|2018.10.3
人類的性行為總是包括了豐富的情緒──從愛到焦慮,從渴望到憎惡。若我們無視於此,那麼我們仍然不懂性、不懂愛,不懂別人,也不懂自己。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二冊,剖析性的心理、文化與社會面向。本書內容的背後有著大量的研究與調查支撐,這些客觀的研究成果足以豐富我們對於性的理解,破除僵化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書中並包含各式提問、測驗與評量,可以作為親子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朋友與情人之間,甚至自己與自己之間相互對話、共同討論的題材,更可藉此反思社會現實。
家務分工一直是家庭與性別研究裡一項重要議題,家務操作常常是性別角色再製的場所,家庭性別關係的改變往往比職場性別關係改變更緩慢,Hochschild將此一現象稱為「停滯的革命」。但是,從矛盾滿足現象來看,比起實際家務分工,更難改變的是家務公平觀,這更傳統的家務主觀判定或許部分解釋了停滯革命的家庭性別關係。正因為家務公平觀似乎更傳統,學者L. Thompson認為,如果女性期待或要求家務安排改變,那麼就必須先意識到家務不公平分配這件事。
根據一項新研究,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越性別平等,女性在STEM求取學位的可能性就越小。研究人員稱之為「性別平等悖論」。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在同婚公投正反論戰中,也站出來聲援,發佈「性別平權立場聲明」。不僅支持婚姻平權,更表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與家庭及社區的穩定息息相關,而與養育者的性傾向無關。」 公投前兩個月,台灣的 421 位精神科醫師更進一步發表支持同性婚姻與包含同志教育之性別平等教育聲明,呼應此研究,表示「女或男同性戀家長所養育的孩子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在發育、適應力或整體福祉上並無明顯差異,亦無證據顯示同志家庭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點此連結原出處}
1992 年夏末,哈默已經收集了近千名家庭成員的相關資料,也為一一四名男同志做好家譜。6 月,他坐在電腦前準備看資料,幾乎馬上感到理論得到驗證的喜悅:就如同貝利的研究,哈默研究中,手足之間的性取向一致性較高,約 20%,幾乎是一般人(10%)的兩倍。研究已有了真實的數據,只是,他的喜悅很快就冷卻了。哈默檢視這些數字,卻看不出還有什麼奧妙。除了同性戀手足之間的一致之外,他找不出明顯的模式或趨勢。
「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紀念獎」徵件日期延長至107年12月15日,敬請把握機會,盡速申請。
活動時間:2018/11/22 (四) 7:00pm - 9:40pm,6:30pm 開放入場活動地點:誠品表演廳 Eslite Performance Hall(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B2)
為了提供學生更多接觸創新課程之參與機會,由本館科學學習中心專業師資全新規劃及授課,將於每月的第二周及第四周周日開課,每堂3小時。